决策语录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674      时间:2017-04-19
风云际会,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在神州大地上演绎,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党的主要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聚集江城,是武汉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的主体决定性力量。
 
 
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具有深远影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田子渝:《一九二七:武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中心》
       
 
评价中共五大,应当以五大与列宁主义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这是探究五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中共五大批判并否定了“天然领导权”的错误思想,肯定了无产阶级必须争夺领导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在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成果。
 
 
大革命失败后,五大的这些理论为党的八七会议寻找新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中共五大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
 
 
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客观地解读五大,不难看出,五大是党在探索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次经历。
 
 
肖 甡:《浅析中共五大的理论成就与不足》
       
 
罗亦农在湖北武汉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仅近10个月,但在这段时期,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批判共产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抵制“左”倾盲动主义,在党内最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理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亦农在“八七”会议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罗亦农在《目前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指出,广州起义和两湖秋收暴动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革命是永久的失败了。革命如果永久失败,必定要有两个条件:第一,敌人的政权巩固;第二,敌人能够改良工农的生活”。
 
 
实践出真知,只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能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李良明:《罗亦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与列宁主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列宁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活水源头。
 
 
殖民地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列宁东方革命的核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东方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
 
 
田 雨:《列宁主义在武汉地区最早的传播》
       
 
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与需求,着力解决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科技平台的创新与支撑能力,推动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高效共享。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系统优化,并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法治建设,为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共享提供法律保障。
 
 
建设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主要通过顶层设计来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规范,并通过检索和利用解决区域资源投入分散。
 
 
赖一飞,雷 慧,覃冰洁:《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体制优化研究》
 
 
扶贫政策作为一种制度或是结构,其政策效应是要与乡村社会结构发生频繁互动的,这种互动既是结构之间的对接或碰撞,也具有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塑造。
 
 
实现和推进“共享发展”,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干部除了根据中央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实施扶贫行动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动员贫困农户主动参与扶贫。
 
 
吕菊俊,熊友华,沈钰晶:《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党对团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是大政方针的领导,而非具体事务的包办。
 
 
在组织内,讲规矩,明是非,持公正,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达到新的团结,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曾成贵:《青年团二大武昌徐家棚代表资格风波》        
 
 
决策前的自由主要指的是在决策开始时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权都要得到高度尊重。
 
 
人可以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但很难是公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决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决策者违反决策程序进行决策、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决策,都有可能导致决策错误。
 
 
林季杉:《决策过程的三个伦理问题》        
 
 
红色文化产业应优先追求社会效益,再谋求经济效益,否则,会使红色文化产业沦为牟利的工具,严重削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不应是比较呆板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手段,而应走丰富多彩的群众路线。
 
 
为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南 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聚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崔 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其实效性和育人性至关重要。
 
 
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前提。
 
 
构建以生态文明为主流价值导向的教学体系,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莫东林,庞 虎:《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汉市属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的武汉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就我国目前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而言,一批市属高校处于国家教育政策支持的“空白地带”,地位尴尬,难以从省级政府与教育厅获取差异化、鼓励性政策。
 
 
市属高校的应用性特征应该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中。“应用”是观念,是理念,是原则,“应用性”应该统领学校的一切、渗透学校的一切。
 
 
储著斌:《武汉市属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路径探析》    
   
 
人才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人才的培养将给城市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养分。
 
 
在国际化办学目标指导下,将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课外活动、研究与学术、校园氛围等有目的地融入国际及跨文化维度,构建“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李 静:《城市国际化视域下武汉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差距与实践新途径》
 
 
(以上“决策语录”为本刊2017年第2期相关文章观点)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