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共产主义青年团引领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176      时间:2023-08-10

[摘    要] 延安时期,受革命形势的驱使,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被改造为西北青年救国会等青年团组织。为了配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动员广大青年参与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共青团组织采用思想引领、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实践引领四个具体方式,引导广大青年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凭借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先锋性相协调、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共青团组织在宣传抗日救亡、为党培养青年干部、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贡献了青年力量。回溯历史,新时代的青年团组织更应在永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基础上,不断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工作大局、紧密联系青年,以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 共青团;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党团关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 D432.0;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3)08-008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自1922年成立以来,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同行、并肩奋斗,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扮演了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角色。延安时期,受国内外形势以及自身原因影响,党将共青团改造成了“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团组织”[2] 308。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组织围绕抗日救国的主题引领青年投身到参军参战、文化教育、生产建设等事业中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贡献了青年的先锋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系统梳理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方式和特点,总结其历史经验,对做好新时代共青团的改革和建设、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核心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一)青年团组织的概念

1935年,受党内“左”倾错误以及党团关系不清晰的影响,共青团内部出现了“第二党”和“关门主义”倾向以及主张取消团的独立组织的“取消主义”倾向,导致共青团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严重脱离群众,成为狭小而封闭的组织,在西北革命根据地也无法迅速而广泛地团结各阶级和各界青年群众。同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当时作为青年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响应青年共产国际六大的决议,即各国青年团“必须改变”性质,建立“新型的、真正群众性组织”[3] 505。为了适应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将青年运动统一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党中央于1936年出台《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正式开展改造共青团及其组织形式的工作。根据《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共青团被改造为“青救会”“青抗先”等青年团组织,直到1957年才改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名称。基于此,本文认为“青年团组织”是指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主要成员为青年的,具有自己的纲领、章程和组织形式的群团组织。

(二)研究回顾

目前,已有文献对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一是围绕西北青年救国会、安吴青训班等青年团组织本身展开研究,代表著作有《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和《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其主要收集了开办和建设安吴青训班的有关文件、安吴青训班学员的叙述、领导人的指示批示等文献。相关的学术论文则多以西北青年救国会(简称“西青救”)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立背景、组织机构、发展演进、开展活动、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梳理。如陈颖、王伟民[4]就借助《新中华报》的有关资料,将西青救放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着重分析了西青救在抗战前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有关工作并归纳了其特点。

二是对某一时期青年运动的系统论述,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则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被包含其中。代表性著作是由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青年运动史》(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陕西青年运动纪事》《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史》等,它们往往清晰、明了地呈现某一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涉及到共青团组织的内容偏向于史实方面的叙述。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则以某一时期的青年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将西青救等青年团组织、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青年运动开展的主要活动等均纳入研究范畴,最终形成对青年运动的系统论述。

三是选取延安时期青年运动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学者多选取延安时期青年的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产运动等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吴叶林等[5]就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回顾了其实践历程,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最后指出劳动教育对于青年教育的重大意义。郝琦、张志强[6]则将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树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等七个方面。此类论文对延安时期青年运动的某一方面或青年团组织的某一项活动的研究较为深入和细致,其侧重点往往落在对当代的启示、经验上。

通过上述的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学界对于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的研究,或选取某一青年团组织的创办和发展过程或青年运动的全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较为宏观;或选取青年运动中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研究,没有和青年运动的其他方面构成有机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青年团组织在青年运动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鲜有文章或著作围绕“引领青年”展开研究,目前已有的也往往将“引领”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加以论述,没有将其解构为更为直观的概念。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方式和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具体方式,以期对“引领青年”做出更加透彻的阐释,同时也为新时代共青团引领青年提供经验和启示。

二、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方式

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青年团组织以其坚定的抗日决心、坚决的抗日行动吸引了广大爱国青年加入,青年团组织的规模由此得到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党和青年团组织的重视。例如,绝大多数青年属于小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带有脱离实际、轻视劳动、革命意志不坚定等问题。作为党领导下的组织,青年团组织的章程和纪律对青年的思想和行动均有严明的要求。抗日救国的中心任务也要求青年团组织有效地组织、动员、引领青年,将青年培养成为革命的先锋队。青年团组织由此积极发挥其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思想、政治、组织、实践四个层面引领青年,将引领青年、动员青年作为根本任务加以推进。

(一)思想引领:以抗日救国思想教育青年成长为革命的先锋队

延安时期,党和共青团组织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引领问题,将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树立抗日救国思想、将青年培养成为抗日救国的先锋队作为重要任务加以推进。根据《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教育训练青年是苏区和红军中的青年团的基本任务”[2] 309,这实际上明确了思想引领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思想引领的内容和目标,《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则要求“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每一具体环境的认识来教育青年群众”[2] 309,最终达到“提高青年群众的觉悟程度,引导他们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2] 309的目标。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也强调了思想引领尤其是学习革命理论对于青年的重要性,他指出,延安青年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所以我说,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7] 565

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在根据地采取开办培训班、讲习所,创办杂志和报刊等方式,在沦陷区则采用建立秘密组织、组织读书会的方式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一是在开办培训班、讲习所方面,青年团组织开办了以安吴青训班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学校。为培养青年干部,安吴青训班向学员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和抗日军政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培养出1.2万多名青年干部,为延安时期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二是在创办报刊、杂志方面,延安时期中国共青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西青救主办的《青年战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科学理论,成为引领青年思想进步的旗帜。其中,《中国青年》从1939年4月复刊到1941年3月停刊期间,共出版三卷27期,约发表142万字文章,其内容主要涵盖对国内外青年运动的介绍、对国内青年运动的指导、对青年参与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导等方面。例如,在引导青年坚持抗战、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刘光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后方青年的苦闷及其出路》就分析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青年们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青年思想苦闷的建议。在沦陷区,南京的青年互助会、武汉的现代读书会等党领导下的秘密青年组织同样重视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青年们在这些秘密组织中学习根据地出版的《论持久战》《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中国革命、抗日战争和青年运动的科学理论的学习,既凝聚了青年对于抗日救国的共识,为青年群体成长为抗日救国的先锋队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使青年逐渐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二)政治引领:在党的领导下动员青年服务抗日救国大局

延安时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的政治方向问题。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赞扬延安和各敌后根据地的青年是抗日救国的先锋,“因为他们的政治方向是正确的”[7] 565;在陕北公学,毛泽东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8] 102作为送给学员们的两件礼物之一;在抗大,毛泽东则寄语广大青年“首先是要学一个政治方向”[8] 116,所谓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8] 118。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的政治本色,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青春篇章。

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围绕抗日救国的主题,以参军参战、后方建设、募捐宣传、慰劳支前等方式服务抗日救国大局。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西青救在1937年7月10日发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紧急动员通知》,号召青年从扩大抗战宣传、扩大救亡组织、加紧抗战准备与军事训练、严防日寇间谍汉奸的阴谋活动、援助前线抗战将士这五个方面,“紧急地动员起来,誓为保卫平津、华北,驱逐日寇而流最后的一滴血”[2] 533!在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号召下,广大青年积极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等,极大地充实了打击日寇的力量。在八路军内,90%以上是青年;在新四军里,绝大多指挥员都是23岁以下的青年,连级以下的干部中有三分之一是青年,班排级干部中青年占二分之一以上,他们在战斗中起了先锋作用[9]。除了加入八路军、新四军等军队外,青年团组织还积极建立或重新整理自己的青年武装组织,从各方面配合并服务于战事。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11月这两年间,陕甘宁边区青救会建立少先队2478个,中队606个,大队1291个,队员总人数达到了48000人,为“迎击日寇”“随时到前线杀敌”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组织引领:将青年团结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青年运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一个先进而强有力的组织将青年们团结、动员起来。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青年和中国的青年运动背负起了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然而,“组织上的狭隘,及浓厚的第二党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表示出青年工作的落后,不能适合于广大青年的要求,特别在目前的形势之下,以少数‘先进’‘英勇’狭隘的青年团,是不能担负当前巨大战斗的青年运动的任务的”[2] 311。因此,改造共青团,将先进青年的共产主义组织改造成为非党的青年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国民党区域内,原有第二党式的共产青年团的组织应该取消”[2] 308,取消之后原有的青年团团员应当“去参加一切现有青年群众的合法的与公开的组织”[2] 308,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争取建立不仅限于青年工人且包括农民、学生等群体的青年群众组织;对于苏区和红军中的青年团的组织,《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必须全部改造”“使之成为全苏区青年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军事等团体的联合组织”[2] 309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下发后,共青团立即着手改造工作,到“1937年5月,陕甘宁苏区的共青团组织全部完成了由青年团向青救会的转变工作,青救会员人数由原来的2万团员发展成为16万”[10]。1937年4月12日,西北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首次召开,大会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来领导西北地区青年运动和全国现有各地青年团体。为了适应组织任务的改变,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组织”,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组织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组织系统上,除领导陕甘宁边区青救会、陕北省青救会等各级青救会外,西青救还领导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和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组织结构上,西青救“基本组织为青年俱乐部”“工厂、机关、街道和乡都为青年俱乐部,属于该区(或市)青年救国会”[2] 315,俱乐部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体会员大会,负责检查和讨论工作,指导机关为干事会,由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按照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不同,青年俱乐部下又分为歌唱组、识字组、打球组、冬天设立的滑冰组、春天设立的春耕比赛组等。在组织原则上,《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章程》规定“本会组织之基本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1] 266,并将普遍的、不记名投票、定期做工作报告、少数服从多数、自由的讨论和建议、控诉等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在组织中贯彻了民主原则。为了团结最广大的青年,西青救的组织形式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例如,各个地区俱乐部的设置就在充分考虑了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青年文化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灵活调整。冯文彬指出:“各个青年有着他们的要求和特征,如果用一式的组织方式来做,对于组织的发展是有着极大的妨碍的。”[11] 170灵活的组织形式将更广大的青年群众组织、团结了起来,也使得西青救的影响力、组织力、号召力在青年群众中进一步扩大。

(四)实践引领:在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中教育青年

毛泽东在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时指出:“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须亲身参加革命斗争,从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12] 18冯文彬在西青救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也说:“抗战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校,抗战教育了我们的青年,使我们从新认识自己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抗战教育我们,使我们有了远大的眼光和冷静的头脑。”[11] 202在用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坚定青年的政治方向、建立广泛的开放的组织吸引青年的基础上,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还引导广大青年参与到抗日救国的实践中去,在抗战的实践中增强青年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在党的号召下,各青年团组织积极组织青年参与到劳动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来。在根据地,为了配合党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安吴青训班提出了“开八百亩荒地,收三百石粮食”[9] 130的目标,还组织了三百余人的远征队开荒。在青训班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到当年七月,“六百亩的地面上就已经种上了谷子、黍子和洋芋”[12] 130。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还建立农场、运输队、合作社等独立经济组织,给青年参与劳动实践提供了诸多平台和契机。广泛而深入的劳动实践在为后方积累了物质资料、克服了物质困难的同时也让青年们掌握了劳动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消除了从前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崇尚空谈的弊病,还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增强了青年的革命性与先进性,起到了在劳动实践中引领青年的效果。在沦陷区和国统区,青年团组织还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反对日伪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爱国运动。例如在上海“孤岛”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就专门建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以领导学生开展反对上海日伪政府的奴化教育、反对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卖国罪行的爱国活动。1938年底,青年团组织还引导青年参与到选举、游行、抗议等政治实践中来,在政治参与中提高青年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1940年,为了响应宪政运动,陕甘宁边区青年就成立了延安青年宪政促进会。青年们积极参与到诸如选举、座谈会、辩论、演讲等政治实践中去,提升了民主意识、团结意识,扫除了头脑中陈旧的、封建的思想观念,促进了青年思想观念的革新。

三、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与特点

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探索出成熟的党团关系,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定位逐渐得到明确;青年团组织积极引领、动员来自各阶级各阶层的青年,团结组织更多的青年参加到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中来;青年团组织在尊重、理解青年的远大理想的同时,还要引导青年将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争做抗日救国的先锋队。青年团组织所处的历史背景、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所开展的现实工作决定了青年团组织具有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先锋性相协调、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

(一)党团关系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始终坚持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定位,坚持和广大工农相结合的政治立场,成为与党生死与共、并肩奋斗的命运共同体。《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共产党应该是青年运动的唯一领导者。”[2] 308党和团的彼此诉求为党团关系的不断发展铺陈了底色,也让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活动具有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特点:党的领导赋予了其主导性,青年团组织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则彰显了其主体性。在党中央做出改造共青团的根本决定之后不久,冯文彬就在《使青年运动成为一个巨大的力量》中指出:“一切青年组织的改造和工作的转变……绝对不是取消青年运动与青年工作,相反的,是更加重了党对于青年运动领导的责任,因为‘只有共产党才是青年的唯一的领袖’。”[2] 313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凸显党在青年运动中的主导性,党大量吸收青年组织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党员,安吴青训班在开办过程中就在学员中发展了数千名党员。为了让党的各级干部认识到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对青年运动的统一领导,党还在各级党委下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应通过青委,青委即代表党执行青工之领导”[11] 155。针对各地随意抽调青年工作干部进而导致青年工作难以开展、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放松的问题,党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保障青年干部稳定性的决定》,加强了对青年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组织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参与到了青年运动中来,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西青救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完整的章程和纲领,确定了西青救最中心的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全民族的团结统一而奋斗”[2] 453。在成立一年后,西青救第二次代表大会对过去十九个月的工作开展情况、国内外局势变化做了客观的审视,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规划,鲜明提出“只有青年统一战线才是我们的出路”[11] 206。从西青救的两次代表大会可以看出,其作为青年团组织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章程、纲领,同时开展了训练青年、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青年运动的发展,还能够在客观判断形势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行动计划,这也就是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的主体性之所在。

(二)群体的广泛性和先锋性相协调

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在参与人员的党派、籍贯、阶级、信仰、职业等方面具有广泛性,这实际上是党对共青团进行根本改造的必然结果,也是将青年统一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现实需要。延安时期,在团被改造后,党领导下的青年团组织在抗日救亡的伟大实践中将先锋性继续保持了下来,使广泛性和先锋性相协调成为了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的又一特点,这也是扩大青年团组织影响力的必然之举。共青团在组织形式、组织性质方面的改造使得青年团组织摒弃了原先的“第二党”“关门主义”等错误倾向,进而代表了当时各阶级和阶层先进青年的利益,其参与成员从原先的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扩大为了包括广大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青年、失业青年等在内的庞大群体。

1937年3月底,仅西北苏区的青救会会员人数就达到了16万人,是原来团员人数的7倍。成员人数的庞大、阶级来源的复杂、意识形态的多元使得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客观上具有了广泛性的特点。但是,青年的先锋力量并没有因为广泛性而削弱或消解。相反,在青年团组织的引领下,其先锋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在思想上,青年团组织以促进青年文化教育为己任,将国防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军事教育、国防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开展国防体育运动大会、普及教育突击年等方式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在行动上,青年团组织引导青年群体参与到参战动员、劳动实践、边区建设等革命事业中。出身各异的青年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革除了懒惰、脱离实际、轻视劳动等弊病,提高了阶级觉悟,改变了原有的劳动态度,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了革命队伍中新型的团结友爱关系的形成,青年的先锋力量得到了有效发挥,青年团组织也因此保持了自身的先锋性。

(三)目标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青年身上所具有的远大理想抱负和深厚家国情怀,使理想性成为青年团组织区别于其他群众组织的标志之一,这也符合青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为了使青年的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使青年运动蓬勃开展,青年团组织在坚持理想性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引领青年,引导青年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延安时期,成千上万的青年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延安。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有2288人[13] 176。有一名青年就在日记中写道:“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可以看出,正是党坚定的抗日方针、积极有效的人才策略以及延安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吸引了青年奔赴延安,为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了将青年们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投奔延安的爱国青年培养成能在各个战线上担当重任的人才,使之在现实中真正成为抗日救国的先锋队,青年团组织根据青年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开展了一系列面向青年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一次劳动实践后,许多青年反省道:“在挖粪的时候,旧的思想在不断地打搅着,嫌臭、怕脏,逃避或马虎一点的念头不断地涌上心来,但是毛主席的思想在监督着我,我想这就是具体的为革命,具体的为群众。”[14]青年团组织从当时青年群体的特点出发,尊重青年生理与心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在抗日救国的历史背景下从全方位对青年进行引领,在深化了青年对自身理想认同的同时,还促进了青年将理想追求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事实表明,没有党行之有效的青年运动方针,没有青年团组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引领青年、动员青年,青年群体的理想只能流于表面、流于口号,难以转化成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更难以转化成推动中国社会进步、革命成功的现实力量。

四、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当代启示

历史经验之所以能成为时代启示,是因为其与当代实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延安时期是党从弱小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团组织在领导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成熟的时期。青年团组织在这一时期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对于共青团在新时代保持和增强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提供了重要历史参考,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时效性提供了历史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团组织永葆政治性的根本要求

学习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前提在于明确党的领导。正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与党共同奋斗的过程中,青年团组织的政治性才得以培育和增强,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群团组织的最本质特征。在新时代,青年团组织要坚持和加强自身政治性,就要承担起引领青年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为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作出贡献。在思想上,青年团组织要树立主体间性思维,利用微博、微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平台和载体向青年宣传科学理论,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落实到青年群众中去,教育引导青年自觉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者和践行者;在组织上,青年团组织要破除机关化、行政化等脱离青年的问题,推动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带动作用;在行动上,青年团组织要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坚持青年运动正确方向,牢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制度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做好青年的就业帮扶等工作,为青年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先锋力量做好必要准备。

(二)服务工作大局是青年团组织永葆先进性的应有之义

学习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关键在于把握青年团组织的存在价值与根本使命是围绕实际、服务现实。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主动接受党的改造,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积极动员全国青年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践上坚持抗日救国这一主题引领青年,围绕着参军入伍、抗日宣传、生产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积极作为。“共青团与普通青年组织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共青团参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共青团先进性的重要体现”[15]。在新时代,青年团组织要坚持先进性,就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继续坚持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定位,发挥自身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青少年维权、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年社会保障等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作为之后青年工作的重点发展领域,青年团组织要围绕以上领域积极承担青年事务,引导好、组织好广大青年群体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群体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

(三)紧密联系青年是青年团组织永葆群众性的必要条件

学习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抓手还在于在服务青年和团结青年的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凝聚共识、振奋士气的目的。延安时期,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下,青年团组织贯彻民主原则,联系、团结广大青年,为凝聚起抗日救亡的青年力量准备了前提条件。《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中提到“利用一切公开与半公开的可能建立包括不仅青年工人,而且包括广大青年农民学生及失业青年的民族解放性质的群众组织”[2] 308实际上就是为增强青年团组织的群众性提出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不断从广大青年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共青团才能成为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16]青年团组织要永葆群众性,就要紧密联系青年、有效吸引青年、广泛团结青年、着力培养青年、热情动员青年,引导青年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青年运动主题下书写青春华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青年也具有了时代所赋予的新的特点。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新职业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与此同时,由于同辈竞争激烈、工作学业压力大等原因,“丧文化”“躺平”“佛系”“摆烂”等现象也在青年中悄然蔓延开来。青年团组织要与时俱进,敏锐观察时代洪流中青年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新内涵,密切关注时代特点给青年思想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倾听青年的诉求,跟上时代的步伐、青年的脚步,走在青年前面,做青年的领头羊。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共青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时期青年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年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在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方面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第13卷[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3]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4]  陈颖,王伟民.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西北青年救国会[J].党史文苑,2009,(8).

[5]  吴叶林,潘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校劳动教育的构建逻辑与实践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6]  郝琦,张志强.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青年运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10]  马桂明.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青年救国会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11]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第14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12]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安吴堡的钟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3]  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

[14]  王抗.知识分子在劳动中改造自己[N].新华日报,1944-04-24.

[15]  张良驯.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改革中的新跨越[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

[1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

[责任编辑:朱苗苗]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Leading the Youth Movement in Yan 'an Period

 

YANG Chao, FENG An

 

Abstract: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driven by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as transform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to a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Northwest Youth Salvation Association.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mobilize the participate of young people in resisting Japan and saving the nation and overthrowing the Kuomintang 's reactionary rule,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dopted four specific ways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political guidance, organization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lead the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ocus on the center and serve the overall situation.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ty of leading and subjectivity, coordination of broadness and pioneering, and combination of idealism and realism, the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in propagating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saving the nation, training youth cadres for the Par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contributing youth power to the victor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Looking back on history, the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party 's leadership, serv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work, and closely contact the youth on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advanced and mass nature,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central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Keyword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Yan'an Period; Youth Movement;party-league relationship;Chinese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收稿日期]  2023-06-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编号:2022A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超(1989-),男,湖北荆州人,法学博士,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冯安(2002-),男,江西九江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