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岳 奎 郝国庆      阅读量:873      时间:2023-01-31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岳    奎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究竟何谓现代化?1951年6月,美国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可以使用“现代化”一词来概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1958 年,丹尼尔·勒纳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首次公开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称作现代化。尽管不同的现代化理论流派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界定,但多数学者将之视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次巨大、全面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比如著名现代化史研究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指出:“如果有必要定义,那么 ‘现代化’或许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制度发生着急速的功能变迁———它伴随科学革命而到来,反映了人类知识的空前增长。”罗兹曼教授也指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是福是祸暂且不论,这些变革终究会波及到与业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

由此可见,现代化是 “一场社会变革”,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革,而是特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迁。现代化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长过程。大体说来,它发源于16世纪的欧洲,中经18世纪工业革命而向全世界传播,一直持续到今天也未停止。

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存在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一种是现代化范式,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其代表,其基本观点是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近代化就是在与外部世界交往中,学习西方,摆脱中古的落后状态,全面走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变革之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另一种是革命史范式,代表人物是范文澜、郭沫若、胡绳以及之后的刘大年等,其主要特点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两大基本矛盾为基础,强调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把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后的革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的革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三次革命高潮;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八大历史事件。现代化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告别革命论,其主要特点是彻底否定革命史范式。另一派是罗荣渠、章开沅、虞和平等人主张以“民族化、工业化、民主化作为衡量标准的现代化范式”。罗荣渠指出,提倡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初衷就是在革命范式之外建立一个新的综合分析框架。

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都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人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典型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海战失败后,也曾试图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是没有成功。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40年时间里,中国致力于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但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到1949年为止,中国远未实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转型,仍是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早期现代化失败,充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勉强推进的结果,只能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尴尬境地中越陷越深。也就是说,没有民族独立,中国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正如胡绳所指出的,“讲现代化,也不能不区别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有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秉承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起一种内在关联,让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追求独立的现代化进程,并且这种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推进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从世界历史上看,现代化对人类是一个绝大的进步,但对中华民族而言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中国最初是被动卷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处处被动,并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就开始自立起来。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联系,也就没有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随即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就宣布中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 年,党的八大将这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写进了党章。随后,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内容。1964 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概念正式成型。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空前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正奔跑在路上。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建中心主任,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院长

 

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发展路径

○郝国庆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312)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是缺乏内生动力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被迫打开国门并由此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这种现代化进程并非由社会内生性的变革力量推动,而是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传导下被动地逐步开启的,可以称之为“外生被动型”现代化。这样的外生被动型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发展进程的曲折和艰辛。

一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缺乏积极主动的政治改革力量,从而无法打破从上到下强大的保守惯性,导致发展进程的反复甚至逆向。上层不能做出积极的主动性的改革,整个社会就缺乏牵引力量,从认识到行动都处在分裂,甚至相互内耗的状态。二是缺乏社会共识,认知理念存在滞后和偏差,无法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国家政策和实践探索始终处在争论和困惑之中。最初的洋务运动强调“器物”改进是关键,提出技术引进,师夷制夷,追求军事自强和经济富裕。甲午战败,如一盆冷水浇醒了洋务“中兴”的乐观,国人开始认识到“体制”改良的必要性。维新变法的失败打碎了国人对帝制改良的幻想。辛亥革命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共和”,但要使这一移植来的现代化之树能够生存并生长,还必须得有配套的土壤、气候,需要文化的改良。从“器物改进”到“体制改良”,再到“制度变革”以及进一步的“文化批判”,艰难的探索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必然带来实践进程的曲折和延误。三是“外生防御型”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自我否定,缺乏历史自信,结果只能是生搬硬套。一方面是病急乱投医式的对外来思潮的照抄照搬和各种争论;另一方面是自我否定,对中国制度、传统文化和历史等各方面的批判与否定,从而导致中国现代化缺乏社会合力,造成社会割裂;缺乏政治上的凝聚力,导致军阀割据;缺乏独立自主,严重依赖外来势力,出现主义和党派林立,严重分化了现代化的资源和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这么一个人口规模巨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要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和走出一条以内生性为主的发展道路。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坚持内生性为主的发展路径

“内生性” 通常是指对事物运行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内部要素与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在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也必然具有坚持内生性为主的特色。

一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需要。首先,坚持内生性为主的发展路径,就坚持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主动追求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优秀传统和品格。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进一步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安排。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同时,实事求是地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发展路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对近代以来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后发迟滞这一历史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欧洲资产阶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征服无疑十分野蛮,另一方面,欧洲资产阶级利用先进技术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客观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时的印度被代表着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英国征服要好些”。恩格斯也指出“拥有文明、工业、秩序并且至少是相对开明的现代资产者,同封建主或者同尚处于野蛮生活状态的掳掠成性的强盗比起来,毕竟要略胜一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超越了传统落后体制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板,由革命化、理想化的“四化”,到面对现实、改革开放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基础上的更高更新更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二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需要。首先,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动力,需要弘扬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必然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内涵高度契合。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需要牢牢奠基在现实的历史、国情、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次,我们必须继续推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虽然中国早已推翻帝制,但是长达2000多年的专制帝制传统不可避免会遗留下许多阻碍现代化的因素。马克思当年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等维度,对旧中国现代化后发停滞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旧的自然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始终在东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为静止的社会状态提供基础”;认为绝对专制主义的政治生态,加剧了民众、地域之间的隔绝、孤立状态,以及他们对于封建政治共同体的依赖性,这就使得个体生存和家庭经济在亚洲社会中始终如“单个蜜蜂离不开蜂房一样”,长期难以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无法给现代市场机制、民主代议政治、契约法治精神等留出更大的成长空间;认为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农思想是妨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阻力。“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批判传统专制帝制文化糟粕,借鉴吸取人类文明精华,全面促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长久的历史重任。

三是打破和超越西方传统模板的必然需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产物,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S.N.艾森斯塔德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书中认为,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于17至19世纪就在欧美各国完成了”。由此推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只要按照欧美国家的价值标准和道路持续不断地走下去,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了;照此走下去,世界将清一色是欧美色彩了,欧美的生存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就是唯一合理的;发展中国家不能逾越历史发展阶段,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主要类型就是以外力推进为主的后发模仿模式。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成就雄辩地说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坚持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精华,更强调积极探索内生性发展道路;既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虚伪的普世主义,又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走出了一条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的和平现代化新路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内生性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增强内生动力,坚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发展路径。

一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昭示着: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一定不可逆转。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在人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把14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只有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筑起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打赢各类遭遇战、攻坚战、持久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一定能夺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胜利。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在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前人没有走出的路。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四是坚持胸怀天下,扩大开放。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五是坚持团结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历史因拼搏而辉煌,未来因奋斗而美好。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未来,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昂扬奋斗中接续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只有坚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利林 胡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