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集聚宣传平台的探索实践——以“强国高校圈”为例
作者:肖波 王诗怡      阅读量:143      时间:2022-08-23

[摘    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集聚传播成为新的现象和发展趋势。“强国高校圈”是学习强国的重要板块,是时下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其集聚了一批国内名牌高校,在内容供给方面形成虹吸效应,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放大效应,与其他大众传播平台相比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以“强国高校圈”为例,建议从个性化、协同化、精细化三个方向着手构建高校宣传平台,以解决发展定位、评价规范、平台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彰显平台集聚效应,更好地促进高校宣传工作,贡献出应有的高校力量、宣传力量与文化力量,进而助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集聚传播;高校宣传工作;学习强国;数字平台;新媒体;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1.5;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8-0078-11

 

宣传工作是高校文化、思政、党建等工作的重要抓手,在高校工作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科技的腾飞与网络文化的繁荣,既给高校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大学生文化信息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虚拟空间的维度下,网络群体集聚舆情,与现实社会耦合交互,表现为情感、观点、态度的集合[1]。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驱使下,各高校以互联网作为渠道,广泛利用大众传播手段搭建高校宣传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其中,“学习强国”平台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主流媒体,它通过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传播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视觉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互动功能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可以说,作为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舆论阵地,强国高校圈是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学习强国”平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于2019年正式上线[3]。平台整合政治、组织、资源等优势,运用互联网与新媒体前沿技术[4],致力于构建全社会高度共享的优质学习渠道。截至2019年4月,“学习强国”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亿人,日活跃用户达40%~60%[5],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网络学习平台。“强国高校圈”是“学习强国”平台为各高校量身打造的板块。“强国高校圈”以重大数据信息为资源,以有影响力的用户为中心,以应用平台为传播路径,将信息传送给不同的目标人群,进而实现信息传播的集聚效应。

目前,学界对高校宣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建设工作与网络舆情引导两个方面。其一,叶定剑,段洪涛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 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6];郭宏林等认为,信息技术为高校宣传思想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成为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7]。其二,沈静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功能,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8];李伟东认为,高校网络舆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应结合互联网的发展环境找到其中的平衡点[9]。综上,学界对高校网络宣传的研究虽已形成一定体系,但缺乏对平台实践过程的探索与思考,尚未明确复杂网络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具体思路与应对举措。

一、研究思路:传播视角下的集聚理论

“强国高校圈”这一主流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平台集聚过程中的虹吸效应与放大效应,深入探讨高校宣传工作的实践路径,为优化宣传手段提供有益借鉴。

(一)虹吸效应与内容供给

对“集聚”的研究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分工协作与聚集经济现象的描述,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学习强国”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强国高校圈逐渐成为国内高校的信息集聚平台,集聚理论为探讨强国高校圈的运营现状、平台产生的信息集聚和虹吸效应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释框架。

第一,集聚理论在内容竞争上的集中体现。关于集聚理论,不同时代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从竞争优势的视角探讨产业集聚问题,他认为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竞争所致,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10];21世纪,空间经济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对于不同的商业活动类型和不同的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分别会产生集聚效应、分散效应、无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等差异化作用[11];互联网时代,虚拟集聚成为一种新兴现象[12],文化产业的集聚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13],传媒产业也纷纷尝试集聚发展[14]。总之,网络平台集聚了广泛的信息,扩大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二,数字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新路径。新媒体时代,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各高校纷纷开通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账号,但这些账号总体较为分散,易因内容的碎片化而导致媒介小众化[15]。直到学习强国正式上线,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2019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开通强国号;2020年2月25日,清华大学入驻平台;2020年3月24日,复旦大学跟进;随后,国内名校纷至加入,截至2020年5月,共有17所高校先后上线强国号(见表1),除暨南大学以外,其他16所皆为“985工程”院校。名牌大学陆续开通强国号,形成了初步集聚状态,合力奠定了品牌基础。

第三,强国高校圈的集聚优势与品牌效应。以“学习强国”母平台的影响力为号召,以国内知名高校的强势入驻为供给主体,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流入强国高校圈平台,体现出较其他平台独有的行业集聚比较优势。截至2020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35所高校也陆续开通了强国号,加上前期上线的17所,现共集聚了52所高校。从办学层次来看,有39所“双一流”高校(皆为“211工程”高校,其中31所为“985工程”高校);从分布区域来看,强国高校圈成员较多的省份为江苏(14所)、北京(8所)、上海(4所)、广东(4所)(见表2)。高校资源的大量集聚,为强国高校圈打造了品牌优势。

(二)放大效应与热点聚焦

平台集聚通过发挥虹吸效应,带动了内容供给的集聚、忠实读者的集聚和社会舆论的集聚[16],进而促进了信息内容的扩散传播和放大效应,拓宽了知识溢出的渠道和影响面[17]。平台通过对热点资讯的聚焦,放大了信息的作用价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名校集聚的强国高校圈,其运营态势与发展情况如何,需通过实践来检验。为详细了解平台的运营情况,本文选取时间截面,记录了2020年6月1日至6月30日入驻学习强国的17所高校的发文量、阅读量和点赞量。将一天划分为四个时段:0-8点、8-14点、14-20点、20-24点,跟踪每篇推文自发布日当天起,前三天每个时间段的数据;并记录每篇文章自发表日起计算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天20点的数据。

第一,从发文数量上看,2020年6月,强国高校圈共发文1379篇,17所高校月均发文81篇,日均发文2.7篇。各高校发文数量差别较大,清华大学以总发文量149篇、日均发文量5.0篇位居榜首;厦门大学以总发文量18篇、日均发文量0.6篇暂列最后。在列入统计范围的17所高校中,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与清华大学日均发文量均在4篇及以上;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日均发文量均在1篇及以下(见图1)。

第二,从发文频率上看,少数高校实现了每日更新,大部分高校间隔性更新,也有高校断更时间较长。发文频率最高与最低的学校,断更天数相差22天。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和东北大学等5所高校坚持日更推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暨南大学断更都在5天以内。断更最多的3所高校分别为:浙江大学(13天),西安交通大学(14天),厦门大学(22天)(见表3),更新频率与上线时间关联不明显。

第三,从发文时间上看,最多是在8-14点,共627篇,占45.47%;其次为14-20点,共385篇,占27.92%;再次为0-8点,共199篇,占14.43%(见图2)。但发文时间对读者的影响并不明显,阅读量排名前100的推文发布时段总体相差不大,14-20点稍多,占31.69%;其次为0-8点和8-14点,均为23篇,占23%;再次为20-24点,共22篇,占22%(见图3)。可见内容发布大多在正常工作时间,而大多数阅读者更习惯在非工作时间浏览,发布与浏览的时段并非密切正相关。

第四,从读者反馈上看,在阅读量排名前100的文章中,东北大学最多(14篇),清华大学其次(9篇),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再次(各8篇),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较少(各2篇);点赞量前100的文章中,东北大学最多(17篇),北京理工大学其次(14篇),厦门大学再次(9篇),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较少(各1篇),见表4。结合各高校的发文频率来看,发文量多的学校集聚的信息资源多,影响力也随之较高。但也存在例外,如厦门大学虽发文量不高,却在阅读量排名前100的文章中占8篇,位列第四;在点赞量排名前100的文章中,厦门大学占9篇,位列第三。

二、集聚传播:强国高校圈的实践经验

“强国高校圈”在内容上兼具权威性与宽覆盖性、形式上表现传播度广与弹性化大、特色上体现了创新性高与个性化强等综合特征。以集聚传播的视角可将其特征锁定在平台集聚、内容集聚、创意集聚三大范畴,以此共同作用形成集聚传播的特色与优势,推动高校宣传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平台集聚:行业集中形成比较优势

平台集聚可以促进行业的比较优势,各类经营主体入驻平台的效益集中体现为平台的竞争优势。利用互联网的特色优势,打破信息壁垒与空间桎梏,构建新型的产业集聚平台,一方面可以提供条分缕析的信息传播路径,另一方面可以推出形式丰富的弹性传播模式,进而提高信息的转化价值与利用价值。

第一,分类清晰,传播便捷。与其他宣传平台不同,强国高校圈将推文进行垂直化细分。以第一阶段进驻学习强国的17所高校为分析对象,其中10所设有分栏,如:东北大学划分7个栏目,暨南大学划分6个栏目,清华大学划分5个栏目(见表5)。除上述分栏较为清晰的高校以外,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未进行栏目划分;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仅设一个栏目;厦门大学划分了两个栏目,且部分推文未进行归类。 

第二,图文并茂,弹性传播。移动端视频的兴起,使短视频广为流行,它集中碎片化时间,开启弹性化传播。强国高校圈中共有242篇推文运用视频的形式,涉及校园慕课、时事要闻、专家讲坛等内容。平台推文大体可视为由文字、图片、视频三大形式组合出的六种模式:视频、文字、图片、图片+文字、视频+文字、视频+图片+文字(见图4)。其中,“图片+文字”被最广泛采用,共849篇,占61.57%,在阅读量排名前100的推文中(见图5),以该形式呈现的推文共70篇,占70%。

(二)内容集聚:虹吸效应扩大覆盖范围

优质的内容讯息提供了吸引经营主体与消费客体的可能,广泛的内容集聚可以囊括丰富的信息,并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对各类信息产生虹吸效应。具体到强国高校圈的实践效果中,一方面,其内容囊括了多项时事热点与民生关注焦点,另一方面,其内容兼具权威性与广泛性,可以为用户提供绿色便捷且覆盖全面的信息传播空间。

第一,从标题来看,对阅读量前10的推文标题进行分析,其中出现最多的名词为大学(5次),其次为网络、学者、防控(各2次),再次为习近平、建校100周年、微电影、民法典、“十四五”、双选会(各1次)。可得知推文内容多集中在高校工作、学者论坛、校庆、时事要闻等方面,从而吸引关注该话题的用户,发挥了传播的集聚效应。

第二,从权威性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爆炸”,一系列连锁反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18]。强国高校圈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发布,为用户打造绿色的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强国平台专注于政治理论的深耕和红色文化的传播[19],以“去娱乐化”“去商业化”的特征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绿色信息平台。

第三,从覆盖面来看,该平台除高校新闻,还包含了党政思想、科技文化、专业慕课等内容。提取全部收录的1370篇文章的标题关键词,计算词频生成“词频分布图”(见图6),与抗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学、两会有关的文章的出现频率较高。一方面,创作者以热门话题集聚信息,打造品牌特征;另一方面,吸引关注该话题的用户,提高平台的影响力。

(三)创意集聚:放大效应突出个性特征

内容集中且形式丰富的平台主体,为运营个体提供了展示个性特色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了创意竞争的角力场,平台聚集在放大信息价值的同时,可以凸显出经营个体的个性特征,表现出鲜明的创意特质。一方面,各色各异的形式创新为信息提供了丰富的展现形式,在吸引流量的同时打造了平台的特色优势;另一方面,各运营主体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直播互动等信息科技手段,为实时信息传播带动生机活力。

第一,形式创新,技术手段吸引流量。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的文本形式,各高校展开了程度不一的创新。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国号为例,他们积极运用VR技术打造视觉效果图,给了新闻以“沉浸式”的叙事表达,为报道增加现场感、提高客观性与自主性[20]。其中《百年哈工大全景VR/想你,春天最美的校园》《百年哈工大全景VR/这是你记忆中的校园雪景吗?》《百年哈工大全景VR/哈大(威海)的四季恋歌》的阅读量均超5000次,最高达28318次。

第二,特色创新,直播互动带动生机。除了发文形式创新,各高校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个性化创新,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20年6月7日在强国高校圈上推出“哈工大建校一百周年”的庆典直播,直播当晚斩获1.3万点赞量,直播结束一周后的阅读量达6511284次,点赞量达238917次。网络直播既可以帮助受众快速获取资讯,又有助于避免多级传播过程中的“马太效应”[21], 便于受众接触一手资料。

三、平台集聚的现有局限与优化路径

平台集聚有利于汇聚优质内容供给、扩大传播效果,高校强国圈虽在宣扬正能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党性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平台集聚的运作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量信息的汇聚容易导致发展定位不清、评价标准缺失、审核时间较长等问题。需从打造个性产品、突破信息壁垒、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寻找解决问题、提升效能的方法策略。

(一)平台集聚的现有局限

一方面,平台集聚整合了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虹吸效应与放大效应,集中表现出了高校宣传工作中的共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高校的独有特性,使信息的内容与形式流于普遍化。另一方面,集聚效应突出了重大事件和主打话题的传播力度,但伴随着信息的广泛汇集,难免忽视了内容的原创性与独创性,致使大量文章只做到了简单的转载,并未进行有价值的二次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快速发展的强国高校圈,使广大高校迅速族群化,形成了强大的圈层效应与集聚效果,但公共目标与评价标准的缺失,极易导致圈层结构的弱化,在集聚效应的可持续性方面暂存疑难。具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中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定位不清、水平不一、功能不全三方面。

第一,发展定位不清,未能自成一格。在宏观层面,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定位瞄准了该平台运营目标与规划策略;在微观层面,传播主体的发展定位锚定了用户客体的群体画像与偏好惯习。精准的发展定位与明确的运营模式,有助于整合有效信息,从而提高传播效力,而目前强国高校圈仅仅做到了信息的集聚与筛选,未能针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传播平台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难以凸显平台特有的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其在定位与规划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范畴:一方面,信息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强国高校圈的整体设计,与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相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没能形成产品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内容创新点不足,强国高校圈的原创性内容较少,大部分文章皆转自其他平台。二次传播强调的是传播者对信息的进一步解读,但强国高校圈目前仅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集聚与汇总,没能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整合与分析。

第二,发展水平不一,缺乏评价标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各运营主体的发展态势上,整体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可以扩大平台的虹吸效应,提升平台的品牌价值。具体而言,明确的标准与精细的规则有助于推动各主体的运营效果,从而达到提升平台整体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而在强国高校圈的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经营主体积极性的参差,及平台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缺失,使平台在扩大品牌影响力方面暂时式微。各运营主体无论是发文总量、发文频率,还是阅读量、点赞量,都存在着较大差别。究其原因,一是各主体对强国高校圈的重视程度与认可程度不一致,整体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各主体多是参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强国号的运营模式,缺乏自我创新。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评价标准的缺失,尚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2]

第三,审核时间较长,平台功能不全。纵观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态势,审核机制与更新时间牵动着平台的生命线,信息传播的速率与效率成为了用户选择某一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横向对比各应用平台的功能开发程度,其功能的丰富性与操作的便捷性体现了平台的价值面,满足多维场景的应用功能可以大大提升用户对该平台的选择倾向与信任。而在现阶段强国高校圈的运营过程中,其审核的时间成本与应用的功能划分上都存在部分缺憾,具体为两大方面表现。一方面,审核周期较长且机制不完善,导致发文时间与上线时间不对等。1379篇推文中的99篇创作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差1天以上,占比7.2%。新闻的时效性包括了“时间性、时新性和时宜性”[23], 而强国高校圈尚未在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平台的部分功能尚未完全开发利用,比如模糊关键词搜索、分类信息检索等,而学习强国特有的加密通话、视频会议等办公功能也并未得到应用。

(二)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

强国高校圈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广大高校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用户注册,但作为互联网的品类集聚项目,其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与发展空间。明确优化路径的前提是辨析经营主体,强国高校圈的运营主体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平台建设方和入驻高校,双方宜共同发力,进一步改进和提升高校强国圈的建设运营水平。整体上,平台发展需从个性化、协同化、精细化三个方向集中考虑,在实践过程中,努力扩大学习强国平台的集聚度,深化内容供给的虹吸效应,优化传播效能的放大效应。

第一,打造个性产品,集聚党群优势。平台的运营思路离不开产品的个性化打造与用户的群体化定位,平台的集聚效应需要重点依托在独具特色的内容产物上,从而形成平台独特的战略优势与品牌价值。强国高校圈作为一款官方的、公开的、绿色的高校宣传平台,其平台战略的打造与经营主体的特征成为了其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抓手。平台战略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市场主体发展模式之一,优势在于实现平台效应的资源集聚效率[24]。强国高校圈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党政教育与时政要闻上。由此,一方面,建议平台重点加快加深对高校党建、时政要闻、思政教育等特色板块的资源汇集与信息解读,利用独具特色的党群优势,吸引更多关注党建资讯的用户群体,突出该平台在高校宣传工作与党群工作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学习强国平台聚合了大量的党员群众,强国高校圈作为学习强国的子平台,延续了母平台的用户特征与群体画像,党员群体在宣传工作的个中环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既可以作为信息的中间传播者向周围的人扩散信息,又可以作为信息的解读者对资讯进行二次解读与意义建构,从而加倍放大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与影响效力。

第二,打破空间壁垒,实现信息联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与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使网络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原有传播过程中的空间障碍,既体现在打破经营个体“自我中心”的宣传模式上,更体现在打破时空限制“第二道墙”的宣传理念上。网络信息的平台集聚,表现为突破地缘特征的资源汇集,与此同时各运营主体的合作及运营平台的互动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活力。强国高校圈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强势高校入驻与同类平台传播上。由此,一方面,鼓励各高校在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与其他高校在平台上展开互动,让用户了解不同高校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从而使资源在不同运行主体的联动中提高传播效力;另一方面,强国高校圈需走进大众视野,积极寻求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合作,将平台的影响力扩大到群众的生活与娱乐中,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搜集多个平台的资讯要闻,也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的阅读特征,从而推出为广大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的互通与互动过程中,强国高校圈应积极利用各高校强大的科研平台与技术手段,推出具有时代感与科技感的宣传方式,如:利用VR技术为用户提供实时互动的宣传渠道、设计元宇宙IP形象对用户进行信息展示等。

第三,加强平台建设,完善评价标准。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需依托于资讯整合手段与平台功能设计,平台的建设路径与发展理念描绘了平台发展的蓝图与趋势,使该平台在众多的互联网应用平台中脱颖而出。而形式的新颖与技术的优化都离不开优质的产品内容,内容质量又与评价标准息息相关,网络平台精准性与高效性内容的审核,成为了互联网宣传平台的工作要义之一。强国高校圈的优势在于编辑人员的专业性,既承载了母平台学习强国的编辑资源,又汇集了各高校的人力资源,强国高校圈应优化其审核路径与评价标准,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效率、高效能的高校宣传平台。具体可在个方面共同推进: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平台信息检索方式,增加分类检索、关键词模糊搜索等,同时尽快制定推文审核标准与运营主体考评标准,确保发送推文的时效性,提高各主体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定期展开市场调研,积极了解用户偏好,打造既符合强国高校圈品牌形象的内容产品,又符合平台用户的趣味取向的高水平、高质量推文。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与元宇宙理念大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宣传的形式与内容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而出现了各大应用平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进而为高校的网络宣传工作培育了优渥的土壤。传统的高校宣传工作虽拥有内生的文化资源与外部的社会影响,可以回应高校宣传工作的基本需求,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动下,出现了宣传方、用户、网络平台等多维关系的互动与重组。因此,想要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宣传工作模式,需借助平台的集聚效应与品牌价值。强国高校圈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口径,集中体现了平台集聚、内容集聚与创意集聚的三大优势,从而广泛吸引各大高校的入驻,进一步提升平台的虹吸效应与放大效应,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来源广泛且信息丰富的资源平台。“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说:“学习强国”App上“总有一款适合你”[25]。 强国高校圈的出现契合了学生、教师、家长和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详实的内容与丰富的形式,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与特点,广泛受到入驻高校的信任与平台用户的欢迎,一跃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新兴力量。

强国高校圈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在的互联网应用平台中一路高歌猛进,但其发展的局限与现有的不足之处也显露端倪,成为了平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期待强国高校圈在未来的运营过程中不断优化,全方位完善用户体验,整体提升平台影响力,打造成运用方便、用户喜欢的网络资源平台,进一步彰显平台集聚效应,更好地促进高校宣传工作,从而为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添砖加瓦,贡献出应有的高校力量、宣传力量与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妍嫄,张亚明,刘海鸥. 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网络群体集聚舆情传播治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6).

[2]  孙少春,李伟.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以“学习强国”平台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0,(1).

[3]  李昌禹. “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仪式举行,王沪宁出席并宣布平台启动[N]. 人民日报,2019-01-02.

[4]  刘汉俊.以媒体融合优势做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J]. 先锋,2019,(2).

[5]  胡逸宬,王井. “学习强国”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J]. 图书情报导刊,2020,(2).

[6]  叶定剑,段洪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

[7]  郭宏林,张克春,杨禹.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辟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1,(2).

[8]  沈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

[9]  李伟东.基于网络舆论生态平衡需求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

[10]  Avanish K. Dixit and Joseph E. 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3).

[11]  刘军,石喜爱. “互联网+”是否能促进产业聚集——基于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 中国科技论坛,2018,(4).

[12]  田霖,韩岩博. 虚拟集聚理论与应用研究评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3]  鲍枫,沈颂东.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 当代传播,2013,(1).

[14]  黄滢,陈堂发. 城市文化经济学视域下的中国传媒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8).

[15]  李路. 微博的舆论集聚模式与反思——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的微博传播为例[J]. 人民论坛,2013,(2).

[16]  吴忠才. 名牌栏目——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J]. 出版科学, 2009,(2).

[17]  曹玉平. 互联网普及、知识溢出与空间经济集聚——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0).

[18]  李爱武,柳晓春. 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4).

[19]  强月新, 刘亚. 从“学习强国”看媒体融合时代政治传播的新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6).

[20]  孙振虎.  “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J]. 新闻与写作,2016,(9).

[21]  周勇,陈慧茹. 多级传播路径下的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评估体系建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

[22]  张于心,智明光.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3).

[23]  晁阳. 浅谈新闻的时效性[J]. 新闻知识,2001,(3).

[24]  陈方,何娜梅. 浅析BAT在线教育运营对教育出版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启示[J]. 编辑实务,2018,(12).

[25]  “学习强国”为何如此强?总编辑刘汉俊这么说…. 学习安徽网,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EB/OL]. http://www.xxahapp.com/html/2019-12-09/174_47043.html.

[责任编辑:李利林 朱苗苗]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Agglomeration Propaganda Platform

—— Take the “ University Cluster in Xuexi.cn ” as an Example

 

XIAO Bo, WANG Shiyi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glomeration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new phenomen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e “ university cluster in xuexi.cn ”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uexi.cn and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current propaganda work of universities. It has gathered a number of domestic famous universities, forming a siphon effect in terms of content supply and an amplification effect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orming a certa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other mass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Taking the “ university cluster in xuexi.cn ” as an example, it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publicity platform from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personalization, synergy and refinement,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evaluation norms and platform functions, so as to further highlight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he platform, better promote the publicity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ribute the due pow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ity power and cultural power,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power.

keywords: agglomer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opaganda work; xuexi.cn; digital platform;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22-04-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湖北思想库课题“文化产业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20200004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肖波(1978-),男,湖北随州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物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王诗怡(1996-),女,湖北应城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