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以来高校育人方式发展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
作者:宋家本      阅读量:413      时间:2022-08-23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培育接班人的方式方法。高等学校的育人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由政治育人、政治与实践育人、“三育人”发展为“三全育人”、由“七育人”发展为“十育人”。高校育人尤其是政治育人的理论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典理论,即使命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和灌输理论。二是中国化理论,即生命线理论。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推进“五个融合”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学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深度融合、学校管理与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深度融合、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校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政治育人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8-0089-08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再次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求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大学的建设之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都是按照政治第一的标准育人,无一例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要按照政治标准育人,培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接班人。这个政治标准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虽然党办的高校在不断发展,育人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育人的初心和政治标准一直未变。

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念是从政治育人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强调,要建立工会学校,其教育目的是提高工人觉悟。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民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民族解放斗争。首次确定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总方针提出要用共产主义教育大众,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培养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人是党办教育的最初目的,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成为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要求从政治高度,引领大学生传承红色血脉,进行思想洗礼,通过实践锻造,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党办教育的初心到“三全育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长达百年的艰苦探索过程。

一、建党以来高校育人方式的历史逻辑

上海大学是中共直接领导的培养革命人才的高等学府,是中共干部的养成所。尽管上海大学采用的是中共倡导的政治育人方式,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培养了许多革命者,但在创办之初经费由国民党中央补助,校长为于右任[1]。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国共合作办的高校。中国共产党独立兴办高等学校,是从苏区开始的。

(一)“二育人”是最基本的育人方式

根据一苏大精神,苏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改名为红军大学,这是历史上可查的最早的军事高等学府。按照二苏大确立的教育方针,采取短期2~12个月不同学制,由中央苏区领导人和军事高级指挥员授课,他们用马克思主义鼓舞斗志,教育红军中下层指战员坚定理想信念。这是最早的政治育人方式。这种方式采用的是领导授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讨论共同的使命和革命任务的方法,具有启发性、互促性等特点。长征到达陕北后,为适应抗战需要,红军大学落户延安,易名为抗日军政大学,同时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这是中央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当时创办高校的宗旨,是为抗战培养紧缺的政治军事人才,根据中央确立的教育方针,采取政治育人、实战(践)育人方式,培养了大批具有思想觉悟、能艰苦奋斗,又能作统战军事工作的优秀人才。政治育人、实战(践)育人是最基本的育人方式。据时任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回忆,抗大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陕北公学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内容,又是手段,证实了本文总结的两种基本育人方式。

(二)“三育人”是最早倡导的育人方式

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倡导了“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是对建立教育模式的新尝试[2]。“三育人”是学校最基本的育人方式,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1987年,李鹏在中国教育工会第三次大会上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主要依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育人来进行。2004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将“三育人”落到实处[3] 151。该《意见》既要求思政课程,又要求每门课程、每位老师都能发挥育人作用,这是最早的“三全育人”模型。

(三)“三全育人”是最顶层设计的育人方式

“三全育人”最早是作为一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见诸报刊。在中国知网检索显示,李国栋、朱灿平1999年发表在《教育与现代化》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是显示的最早关于“三全育人”的提法。此后,陆续有论述“三全育人”的文章,但都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直到2004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广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2005年1月,胡锦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高校要努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最早的顶层设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 376。所谓“三全育人”,就是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高校全员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力量,挖掘所有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员是主体要素,强调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全方位是空间概念,强调育人空间的拓展性、育人环境的广泛性;全过程是时间要素,强调育人时间的连续性。

(四)“十育人”是最全面的育人方式

“三育人”作为最基本的育人方式,在落实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育人目标内涵的拓展,三种最基本的育人方式不能适应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实践中,创造了课程思政,开始探索育人新方式。2016年,提出“七育人”,即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在理论上将“三全育人”更加具体化。将“三育人”拓展为“七育人”,是理论与实践的一次跨越,显然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以思政厅函〔2018〕15号文件,发出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坚持育人导向。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三念”教育,即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将思想政治育人融于思政课程育人与专业课程育人,形成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体系,并将该体系与学科教材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形成“十育人”体系,即课程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网络育人体系、心理育人体系、管理育人体系、服务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体系、组织育人体系,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文件将《意见》中七个育人拓展为十个育人,充分肯定了育人方式创新在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升为重要制度,是新时代育人理论的新发展。

二、建党以来高校育人方式的理论逻辑

百年实践的艰苦探索,推动了育人理论的创新。无论是政治、实践育人,还是“三全育人”,无论是“三育人”,还是“十育人”,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其理论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典理论,即使命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和灌输理论。二是中国化理论,即生命线理论。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育接班人,说到底就是培育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能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境界,必须灌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取得灌输实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百年育人形成的规律。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

从政治上育人,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使命理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为政治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主义者的目的”,从主体、条件、路径和价值四方面系统阐述了历史使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5] 38。无产者是实现历史使命的主体,必须具有无产阶级觉悟,成为先锋队,实行先进政党领导。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实现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政党就是要组织“自在阶级”,团结形成“自为阶级”,实行暴力革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生产力,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建立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 42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

从实践上育人,必须深刻理解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要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将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时代,要形成对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光靠课堂教学很难奏效,必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接受实践锻造。因此,人的本质理论为实践育人或劳动育人提供了直接依据。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进步相一致,旧式劳动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社会主义消除阶级对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包括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三方面的综合发展。马克思指出,在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未来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从课程育人上,必须加强理论灌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高校思想阵地。灌输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首先提出灌输概念,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实际,系统阐述灌输理论。本文所说的灌输,就是通过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融合,使大学生认同、接受并提高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的过程。

列宁强调,社会民主主义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灌输理论包括灌输主体、客体、必要性等内容,是探索政治育人方式的直接依据。灌输首先要解决四个问题:目的、内容、方式、效果。目的就是为什么要灌输,内容是灌输什么,方式就是怎么去灌输,效果就是达到目的的程度。灌输是政治育人的有效方式,要使大学生做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必须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最新理论灌输。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育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爱上网,深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特点,采取灌输与启发、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的方法,增强灌输的柔性效果。

(四)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考虑,必须重视吸收党成功创办高校的历史经验,把政治工作贯穿高校发展的始终。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一观点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来信指出,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1934年2月红军全国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开幕会上,周恩来在致辞中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正式确立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

党在早期的高校办学实践中,始终运用这一原理,在教学中贯穿政治工作,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了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将军队政治工作经验拓展到经济领域。毛泽东在《严重的教训》一文的按语中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将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拓展到所有领域,当然包括高校。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又红又专的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针对学校思政工作提出生命线理论。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从理论发展逻辑来看,生命线理论从军队政治需要逐步拓展到高校学科建设、由建军经验逐步拓展到育人理论,推动了新时代政治育人与其他育人方式的融合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实践逻辑

从百年探索可以看出,党的高校育人方针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三方面展开,并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进入新时代,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总结推广了五育并举、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以及“三全育人”等经验,并上升为重要制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市场主体多元、分配方式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等复杂环境的严峻挑战[7],曾有一段时期,忽视了高校育人工作,加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侵入高校,大学生出现了思想滑坡、信仰危机等严重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育人工作,多次深入高校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高校育人工作上,应首先做到“两个确立”,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所有资源,打赢人才争夺战。

加强新时代高校育人经验的实践应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实践的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前提。无论是思想政治育人、“三育人”,还是“三全育人”“十育人”,都是为党育人。能培育一大批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进步青年,就是检验育人经验应用实效的最好标尺。

(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化强盛,而文化强盛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8] 124。“三全育人”就是通过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对于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中国的高校,不论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党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是“三全育人”工作的重点,“十大育人”就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因此立社会主义大德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不能含糊的。大学生受网络社会思潮的影响,自由化问题比较严重,我们要继承传统育人经验,从政治上考量,强化理论灌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实现思想上的现代化。

(二)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

高等学校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织。学校党委按照党规党纪和上级制度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机制,不断完善和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党建工作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研究制定“党支部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党支部工作标准和要求,将党组织活动与教研活动同等对待,同样考核,同样奖惩,并将其纳入教职工年终考核。要建立在高校、中职学校发展优秀学生入党制度,研究制定《组织员工作条例》,对学校组织员的使用、定级、待遇、晋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增加专职组织员岗位,落实专职专用,做到基层党建有专人负责。同时建立完善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检查督查机制,切实将“组织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要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积极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和载体,激发活力。在学生党员中,设置“预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表现转正期”。在学生转为正式党员之后,设置“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现期”,时间各为1年,每学期进行1次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记入学生党员档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形式,并以党建活动为引领,实现有效管理。

(三)推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深度融合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就是通过思政课的设置、教材统编与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抵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重点在于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引领社会思潮;既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增强艰苦奋斗的钢铁意志;既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又注重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从百年积累的经验来看,课堂教学的思想含金量高,融入社会课堂的效果就好。在思想引领方面,如果课堂讲授的思想含糊,立场不坚定,融入社会课堂就会精神退化。课堂思想教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社会课堂是成长成才的实践场域。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重点在于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克服空洞的宣传说教,用学理分析回应社会关注的问题,使学生融入社会课堂不至于迷茫。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性,既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思想,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让学生能真正喜爱思政课,学会读懂社会,融入社会课堂。

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如果思政课不立足于社会课堂教学,将相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跟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仅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就难以回答时代之问,回答人民之问,缺乏应有的实效性。

(四)推进学校管理与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深度融合

以业余党校、团校为依托,建立“双讲堂”活动制度。双讲堂,即党员大讲堂、空中团课大讲堂的简称。党员大讲堂,就是利用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抽调党员老师组成专班,采取集中辅导与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入党积极分子;空中团课大讲堂,就是利用学院广播台,播放党团基本知识连续讲座,二级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收听。同时建立学校校园文化制度,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休闲娱乐中受到教育。

以党委(总支)为单位,开展“双联系”活动。双联系,就是书记委员联系党员、优秀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一是精选联系对象,既要有后进党员,也要有先进分子,做到对象有广泛的代表性;二是要有谈心谈话记录,每月不少于1次;三是要有联系卡,卡上要有联系人的电话与被联系人的生日,特别要进行有意义的生日谈心活动;四是确立组织关怀日,实现大病必访、大事必访,把访问和联系与送温暖紧密结合起来。总之,通过生日爱心谈话和组织关怀,使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时刻感到组织的存在,既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又真正起到凝心聚力作用。

以自媒体为依托,开展“双群聊”活动。双群聊,就是利用微信、QQ平台,进行双交流,即进行感情交流、党建知识交流。在党务工作者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架起一道“无线”沟通桥梁,传导“无限”联络信息。在双群聊平台,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必解。

(五)推动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深度融合

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作为重点,采取针对性学习、专题化讲座、课题式调研、对策性探讨的路线图,利用红色资源和传统优势,选好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破解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做到学用结合。在学用结合过程中,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与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落实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强化师生道德修养。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作为行动的准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品德品行品格是从师执教的根基。作为教师,更要自省自重自警自律,坚决克服打工挣钱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端正对教学的态度,做到政治上平等、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思想上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五育”实践的积极性,教师要负责督导,认真考核与沟通,切实做到实践育人。坚持学生互帮互助,共同促进原则,建立校友联系制度,动员成功校友,筹措一定资金建立资助基金,做好资助育人这篇大文章。

 

[参考文献]

[1]  红色校园足迹 | 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的初心传承[EB\OL].搜狐网,2021-06-16.https://www.sohu.com/a/472319082_121118945.

[2]  王文学.对素质教育中加强“三育人”工作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0,(3).

[3]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汇编(1949年10月——2016年12月):上册[Z].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4]  李长春强调 抓住中心 突出重点 务求实效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4-11-2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宋家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决策与信息,2021,(2).

[8]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汪智力]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Metho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NG Jiaben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have been exploring ways to cultivate successor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from polit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 three education ' to '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 and from ' seven education ' to ' ten education '.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llege education, especially political education, comes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classical theory, even life theor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ndoctrination theory. Second, the Chinese theory, namely the lifeline theor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we should promote the “ five integrations ”, namely,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with morality educati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in school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with social classroom,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stimulating students ’ enthusiasm for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aily education with centralized educ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rty’ s education policy; polit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22-05-03

[作者简介] 宋家本(1959-),男,湖北汉川人,法学博士,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