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质量建党”的内在属性及实践方略
作者:蔡清伟      阅读量:736      时间:2022-02-21

[摘    要] 建党的百年历程即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传承。厘清百年来“质量建党”的内在属性,探讨其内在构建的实践方略,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性是“质量建党”的根本所在,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根本立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党的先进性的政治本质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地位,赋予“政治统领”的“质量建党”原则。“质量建党”的核心是人民性,党的生命力源于人民的支持拥护,我们党从诞生起就坚守“以人民为心”的“质量建党”价值取向。“质量建党”的逻辑是可持续性,要坚定“伟大工程”的战略定力;“质量建党”的意蕴延展是世界性,要树立“为世界政党管党治党提供中国方案”的战略思维。

[关键词] 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政党制度;政治性;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2-0019-08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充分反映了“质量建党”是新时代党的重大使命和重大任务,折射了建党百年的历程即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探寻历程。对我们党“质量建党”进行整体思考,厘清百年来“质量建党”的内在属性,探讨其内在构建的实践方略,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根本政治性立场

百年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本质上就是维护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政治本质,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1]。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围绕党的先进性政治本质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政治地位,坚持“政治统领”的“质量建党”原则。

(一)坚持从政治角度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无论从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都秉承“政治摆在首位”的质量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并制定出合乎那个时代要求的质量建设举措。一方面,始终遵循政治建议的原则和方向,突出表现在事关政治元素的方方面面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质量建党”的首要政治考量。对此我们党的领袖都有过经典表述。毛泽东早在革命时期就明确提出了“向中央基准看齐”,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央要有权威”,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审时度势地多次强调“两个维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始终遵循政治建设是“质量建党”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质量建党”和政治建党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在其相互关系中,政治性不仅是“质量建党”的考量标准,更是“质量建党”的目标导向。这一辩证关系不仅体现了党的政治性在“质量建党”中手段与目标相互统一,更彰显了政治性是“质量建党”本质所在。

总之,百年来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党的建设质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党本质所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上。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能保持政治先进性、政治优势和政治能力的根本。二是巩固、维护党的最高政治领导权,巩固“政治地位”,实现党的全面领导。

(二)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坚定“质量建党”的政治本质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不动摇,是我们党保持“质量建党”的政治优势根本。党的百年建设史一再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是党的政治灵魂。灵魂丢了,党的肌体就会丧失根本、走上邪路,也就会发生政治“质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必须“培根铸魂”才能“强身健骨”。

如何“培根铸魂”“强身健骨”呢?首先,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来,我们党从反对“本本主义”出发,开创了“本本”联手“实际”的征程。在这一征程中,党的杰出领袖的始终秉承“活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并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呈现生生不息的时代性。同时,正是保持“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执行力,赋予了我们党坚守政治信仰的生命力。百年历程证明,只有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能不断夯实我们党的信仰基础,使党的建设吸纳时代先进元素,从时空层面赋予党的建设质量。其次,要持续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善于不断学习是我们党的特色之一,我们党的核心领导集体对建设学习型政党都有过经典表述。还依据不同时代的需要,开展了全党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名篇《改造我们的学习》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1世纪之初、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多次大规模的学习教育高潮”[2]。再次,始终坚持开展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就必须勇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不妥协的斗争,尤其是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共产主义从诞生起就被资产阶级视为“幽灵”不断遭受攻击,党自成立之日起也在不断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从而不仅在理论上更加清晰而且在政治上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可以说,100年来,我们党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

(三)不断巩固、完善党的最高政治领导权,坚守“质量建党”的政治定位

政治领导权是政党政治的核心。百年来,我们党以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权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为根本,确保党的最高政治领导权不断得以巩固、完善。

一是要争夺、实现、巩固党的全面领导权。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革命党的身份决定了党自诞生起就面临着争夺领导权的任务。对此,毛泽东指出“在兵权问题上患幼稚病,必定得不到一点东西”[3] 546,要求共产党员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同时我们党也深刻认识到在取得领导权后,如何实现和巩固党的领导权是坚守执政地位的要义。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改革时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探索中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化建设,建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把“工人阶级的领导”(即党的领导)以最高权威法的形式确立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作出了许多指示:邓小平的《党和国家制度的改革》为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并加强党的领导奠定了基本原则,江泽民充分肯定了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着重制度建设的决定,胡锦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制度”这一命题。二是要维护、巩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体现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也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前提。列宁对此曾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而集中”的政党[4]。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始终强调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性,并且着重从制度上对中央权威给予保障,同时从实践上对各种危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二、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立场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党的生命力源于人民的支持拥护,我们党从诞生起就坚守“以人民为心”“质量建党”的价值取向,以“得民心、聚民意”的人民立场专一性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获得了新中国70多年长期执政的稳定性。

(一)坚守人民立场是实现“质量建党”追求的价值基点

我们党不断推进“质量建党”的根本动力源于党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质量建党”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而且是“质量建党”的最大动力源泉。毛泽东指出要克服我们党的幼稚就必须坚定“眼睛向下的决心”,就“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 790,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得到起码的支持。邓小平则更加鲜明地告诫我们任何脱离群众的政党,必定丧失力量的源泉,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最终沦为一个失败的政党[6] 368。江泽民要求全党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人民负责、学习的良好风尚[7] 99。胡锦涛把是否坚持人民立场视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8] 369。百年来从坚守“人民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满意度视为衡量党的建设质量的最高评价标准,把人民群众视为评判党的建设质量的最权威主体。百年来历史证明,坚守人民立场不仅是“质量建党”价值取向和逻辑归宿的政治前提,而且也是“质量建党”的方法论。

(二)维护人民利益是实现“质量建党”的价值旨归

人民性是党的政治品质,党的百年质量建设始终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内在规定性。毛泽东以“最大利益”“最高标准”阐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透彻理解这个道理,坚守党要始终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5] 1096;邓小平则要求每个党员把“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9] 257。“最大利益”“最高标准”“最高准绳”折射了“质量建党”的主旨价值是“人民利益至上”。从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来看,人民群众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正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党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他们利益的真正代表。也正是如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反对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程度作为党的建设质量最根本的评价尺度。我们党的历任领导人都堪称一心为民的典范,并且对维护人民利益都有经典阐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为党播下了“为谁服务”的种子,为人民服务成为“质量建党”的价值标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道出了邓小平的赤子情怀,江泽民要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倡导“以人为本”,习近平强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历史已经证明,一心为民、大公无私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狭隘的私利、骄横的特权都有辱共产党人的圣洁初心。

(三)坚守“初心引领和使命担当”的根本立场

就“初心”而言,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在于中国共产党“常无心”,而且“以百姓为心”。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初心使命”出发坚定党的政治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党的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10];作为一种政治追求,党的“初心和使命”明确了“质量建党”的目标任务和价值质量。“初心引领和使命担当”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始终贯穿在“质量建党”全过程。坚持“质量建党”的“初心引领和使命担当”的根本立场,不仅是实现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有效性的基础,又是彰显我们党能够实现全面领导的关键。正是“初心”凝聚了磅礴的伟大力量,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冲破狭隘利益观的藩篱,投入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奋斗的洪流中。百年来砥砺前行,一个个自觉践行初心、勇于担当使命的鲜活例证,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践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的行动自觉,同时也从整体上规定了“质量建党”的实践志向。百年来,我们党从最初的“只有13名参会代表、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的地下组织”[11],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国家人口最多且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大党,最根本的法宝是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换言之,百年来党的质量建设的谋篇布局始终建立在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的政治理念和立场之上,从而保证党的质量建设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始终都能有效承接党的政治信仰和追求。百年来,党始终坚持以百姓为心的初心和恒心,我们才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厚植了党的执政之基。

三、坚定“伟大工程”的战略定力

“质量建党”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常抓不懈的质量工程。党的建设质量的高低,是“质量建党”的发展逻辑带来的必然追问,直接关系到“质量建党”能否持续和最终实现。对这一逻辑的持续追问,必然关联到对党的伟大工程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一)把握“质量建党”本质,与时俱进规制党的建设工程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仅使我党在建党之初从中国政党林立的社会舞台脱颖而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不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赢得了新的历史性的巨变。不仅如此,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了“质量建党”新内涵。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质量建党”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从中共一大开始,我们党就围绕“入党条件的规范化、严格化和可行化”等质量标准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的质量就弄得很差”[12] 89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把好“入党质量关”,并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伟大的工程”的建党战略,鲜明地提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工程”的质量标准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和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称之为“光荣而又严重的任务”[3] 603。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质量建党”的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继续强调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同时,增加了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新要求。伴随着新时代的撼天动地,我党开启了“质量建党”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伟大”的逻辑出发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伟大工程”体现了新时代“质量建党”的“先进性、人民性、现代性、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有机统一。先进性是我党“质量建党”的主线,人民性是“质量建党”的宗旨,现代性反映了“质量建党”的时代性,革命性彰显了我党“质量建党”的决心和动力,战斗性是革命性的逻辑延伸,要勇于同各种党内外错误思想、思潮做斗争。

(二)坚持“质量与结构、效益”相统一,提升建设伟大工程的系统化

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组织规模大、存在时间长、某一方面建设的好并不能意味着建设质量高。一般而言,一个建设质量高的政党取决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方面的统一。我们党不仅从广义上关注“群众性、全国性”的规模建设,更要着重从党的内在结构性和时效性方面,坚持“严标准”,使质量与结构、效益相互统一,推进党的建设标准化,实现党的内部结构科学化、政治化和外部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相结合。

首先,要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任何政党力量都与一定的规模相关。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政党,势必无法扩大政党的影响力。但一味地追求“规模化”,而无视质量层面的标准建设势必削弱党的战斗力,进而影响到党的政治领导力。其次,以最优化结构推进党的质量建设。党的质量建设从宏观上讲就是要实现党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要素有机结合。从党的建设百年整体布局来看,党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要素经历了奠定期、过渡期和成熟定型期。即战争时期的“三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奠定了党的质量建设基本格局,改革开放时期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由“四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格局过渡到“五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格局,十九大以来我们党逐渐完善形成了“5+1+1”的党建格局,这标志着党的内部结构成熟定型。从党建格局的内在结构来看,百年来我们党“质量建党”的方略完成了三步曲转换,即“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政治强党”。最后,以效益最大化推进党的质量建设。“质量建党”不仅要重视党建布局结构的系统化,党的建设质量标准体系还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对党的期待。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党只有懂得“关心群众痛痒”,并且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才能“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13] 138。

(三)遵循党自身的建设“伟大工程”规律

百年来,党依据自身“伟大工程”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质量建党”表现出规律性特征,党的伟大工程建设的质量内涵稳定持久,其形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 敢于斗争与开展党内教育相互促进规律。打铁还需自身硬,从辩证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在同其内部各种错误思想不断斗争中逐渐壮大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历程也是如此。斗争要有章法,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敢于斗争的立场论,还讲善于斗争的方法论,开展党内教育是善于斗争的主要章法。大体而言,百年来党内教育经历了从“运动”到“活动”再到“主题教育”三部曲转换。革命时期延安的整风运动,改革开放时期的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十八大以来“主题教育”成为党内教育的形式,呈现出了“常态化、制度化”特征。

2. 党的“质量建党”和党的事业之间相互统一规律。伟大的革命事业需要一个伟大的政党来完成,这已被近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证明。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不仅要关注党自身“质量建设”的伟大工程,而且要注意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治国安民的水平。党的70多年治国理政经验遵循的基本逻辑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14] 43。

3. 看齐意识与党内民主相互协调规律。看齐是衡量一个政党凝聚力、向心力质量的核心要件。百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看齐意识的培养。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看齐”的思想。毛泽东借喻队伍经常喊看齐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向中央看齐维护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15] 297-298。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指出“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14] 157。不言而喻,看齐是“质量建党”的方向性和原则性,百年来正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向中央看齐的政治定力,我们党的建设质量才得以保证。从党内民主监督角度而言,看齐意识也是百年来我们党从实践上践行民主集中制的行动体现。

四、“质量建党”要树立国内视野和全球视野相统一的战略思维

百年来,党的质量建设着意于政党的起源和一般属性的共性,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基本规则和一般规律,吸取世界各类政党成败的经验教训,为世界政党管党治党提供中国方案,从而赋予了中国特色“质量建党”的“世界属性”。

(一)“质量建党”遵循了世界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

政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政治团体。政党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新阶段,打破了世界原有的“专制统治”和“独裁政治”的治理方式。换言之,政党是世界的普遍现象,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所专有。政党的世界性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切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依此而言,政党打破了国界、越过了民族在一切现代意义国家中发生发展,开启了政党治理国家的历史阶段。

近代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使中国和世界以不平等关系捆绑在一起。不平等绑架的关系唤起生了中国人的觉醒,探索救国方案的有志之士层出不穷。从政党政治角度,近代中国政党方案救国者首推孙中山,他以欧美为师,开启了中国政党救国的新探索。中国共产党诞生,从世界范畴来看,当时的世界政党已经十分成熟,对政党自身规律的认识已经从“量”的集合上升到“质”的标准,尤为明显的事件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凸显了与资产阶级执政党不同的政治诉求,以及不同性质政党质量标准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世界政党的一般规律,顺应了19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从诞生初就始终坚守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质量要求。从国内范畴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内政党派别林立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有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政治诉求,突出表现在党的根深植于人民,成为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和领路人,这是我们党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百姓的初心”成为党践行先进性的行动纲领。

(二)“质量建党”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统一是百年来“质量建党”世界属性的另一层寓意。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打破了资产阶级政党独大发展的世界政党格局,终止了近代世界政党同质同向发展的本性。虽然遭受到了资产阶级无端的指责、攻击,被冠以“幽灵”的称号,但共产主义却为无产阶级带来了福音,《共产党宣言》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

中国的无产阶级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洗礼下,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而且政治上坚定了“以俄为师”的立场。“以俄为师”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共同政治行动,决定了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政党。换言之,中国共产党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质量建党”的根本原则,党的质量事关党的先进性,事关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政党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对此指出“每一支部应对接受的会员的品质纯洁负责”[16] 612。相比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列宁有一套完整的建党学说,其中“质量建党”学说正是列宁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质量建党”学说不仅体现在严格的入党标准上,而且还强调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格的作风纪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本本”联合“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质量建党”的新境界新成果。虽然其“质量建党”的历史经验深深植入了中国元素,但仍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指导意义的世界之源。

(三)在审视和校正其他政党建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我们党的建设必须拓展建党空间,准确定位国内和国际环境相统一的方法路线的导向,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路径。

首先,党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状况吸取强化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经验教训。尽管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但他创建的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性和纪律性方面都未表现为有质量的政党,从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可见一斑。组织形式和纪律性要求分为组织严密性和组织松散性两大类,1905年的同盟会就属于后者,以致后来同盟会的内讧、领导层危机四伏,共进会、光复会相继独立,最终导致同盟会分崩离析。其次,党从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中吸取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前苏联共产党自身并没有形成“一脉相承”的接力关系,更没有形成“党的核心”的制度保障,核心权力交替呈现非正常化的特征。列宁以其个人魅力成为了党的核心权威,但列宁的领导核心并不是制度性的安排。作为列宁之后的斯大林以其强硬的“个人专制”使苏联的领导核心产生异化。赫鲁晓夫以反专制反集权为由,开启了苏共无核心化的政党制度,以致苏共中央权威渐渐丧失,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开启了所谓的“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最终亡党亡国,其历史教训不能说不深刻。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维护”,我们党才得以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再者,从世界上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中坚定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恒心。这些曾长期执政的大党,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左翼政党,丧失其执政地位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无不与其自身建设质量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任何性质的执政党都不能一劳永逸,规模小的未必是弱党,规模大的也未必是强党。换言之,规模的大小并不是政党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规模大的政党,更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质量建设,才能始终永葆党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朱诗柱.何以“根本”及“统领”——从“党的政治建设”本质内涵谈起[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6).

[2]  欧阳良恩.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21-04-0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蔡文成,张艳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

[11]  李庚香.党的建设质量提升方式的“内卷化”问题和突破路径[J].领导科学,2019,(17).

[1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甘小梅  胡   梁]

The Intrinsic Attribute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Quality Building"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AI Qingwei

 

Abstract: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i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arty building". Clarifying the inherent attributes of "quality building the party"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discussing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its inner construction,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titl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arty building". Poli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quality building the party", and we must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taking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guide".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essence of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realiz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endowed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with the principle of "quality building the party". The core of "Party building by quality" is people's nature. The vitality of the party comes from the support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The logic of "Party building with quality" is sustainability, and the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of "great project" must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ical party building;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party system; political character; people's character

 

[基金项目] 本文系作者主持之2018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问题研究”(编号:2018BDJ007)、2020年许昌学院党建思政专项“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21DZ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蔡清伟,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党建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