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之多维探赜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4期 浏览:75次 发布日期:2024-04-16 11:38:22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发展、开拓中能够带领人民完成一项项艰难的历史使命,根本在于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历史起点上,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从历史参照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针对的是以往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思想解放而言的,无论是建党初期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僵化”,以及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体现了“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从问题指向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对“古”与“今”关系的解决;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对“中”与“外”关系的处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对“源”与“流”关系的把握,给出科学指导与根本遵循。从价值意蕴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之所以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是因为其不断以历史主动精神与高度的文化自信追溯中国道路的历史性根基,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产生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文化;“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中华文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 G122;D61;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4-0019-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的“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将“第二个结合”阐释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何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的“又”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第二个结合”产生的“思想解放”所指向的问题是什么?着重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来,其时代意义何在?只有通过必要的学理分析,才能进一步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意蕴,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

一、“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历史参照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断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值得深入研究。从语义层面来分析,“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以“第一个结合”和在此之前的思想解放为参照的。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第一次的思想解放”到“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所包含的深意十分重大。

(一)“第一个结合”产生的思想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第一个结合”的诞生便是一场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党的初创时期,由于领导经验相对缺乏,再加上党的思想理论不完善,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往往将共产国际的指导与俄国的革命经验奉为神圣的摹本,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在革命的领导权、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等问题上造成过重大损失。

为了对这种错误进行修正,毛泽东提出了“第一个结合”的重大命题,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 111-112。客观地说,“第一个结合”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思想藩篱,冲破了“本本主义”的禁锢牢笼,集中精力对中国革命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进而对中国的革命实践产生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第一个结合”中,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总结和吸取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唯书、不唯上、不唯苏,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 47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其后,借鉴苏联经验,并以“结合”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根基。因而,由“第一个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了成功开启思想解放大门的金钥匙。

(二)改革开放产生的思想解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重点在于解决领导干部与群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以往存在的与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想法和做法。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这一错误方针将人们的思想囚禁在虚假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导致了思想的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