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相比较,具有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对外交流广泛等鲜明特点,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秉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加强与决策部门的对接和互动,进一步打造生态文明创新联合体,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拓宽生态富民路径作出科教贡献。
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的特色定位
高校是智力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在智库建设方面具有深厚积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众多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明晰了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的特色功能定位。
一是开展创新性生态文明政策研究。当前,治理理念已深入人心。与传统的“管理”相比,“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一字之差凸显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治国方略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要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要实现学术与政策在研究范式、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的结合,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理论和政策支撑。
二是供给科学化生态文明决策咨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这要求既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也要解决重大实践问题。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作为专业化的决策咨询组织,具有把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优势,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学术取向,把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咨询作为基本职责。要在政府做出决策前,借助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主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开展专题研究,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的全过程,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效果贡献智慧。
三是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有力的创新型人才支撑。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是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根本成效的关键所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的研究人员本身就是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通过调动他们参与生态课堂育人、智库实地调查和咨政研究等,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往往汇聚着传统生态学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尖端研究力量,要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培养优势,不断培养面向人类未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四是拓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走出一域看全局、跳出一时看大势,做到统筹规划、协同作战。高校具有促进对外交流和横向合作的基本职能,因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天然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要坚持开放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沟通合作功能,扩大学术创新的辐射范围,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紧密结合。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亟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加强与其他高校、政府、企业等的人才交流、联合研究、合作发展和协同创新,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教育智慧。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的功能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与新时代背景下中央赋予智库的功能定位相比,与发达国家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相较,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仍然存在着定位不准、功能缺失、缺乏协同等问题。对此,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必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融合研究,不断将高校基础优势转化为智库发展优势,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构建顺畅供需对接机制。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智库运行的基本逻辑就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宏观决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转变发展理念、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其中有众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智库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这要求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主动与政府建立决策需求与咨询研究、对策研究有机衔接的常态化对接机制。要发挥基础理论和学术研究对智库决策咨询的引领支撑作用,瞄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突出注重前瞻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强化联合研究,通过信息共享、合作研究、人员交流等,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要深入开展战略性研究,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掌握真实情况、寻求务实对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工具、方法协同攻关,为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完善智库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合作是智库运行的基础。智库研究需要基于共识性、专业性、规律性的研究范式,扎实推进“理论方法—学术体系—科学共同体—人才培养—国际传播”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势必会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不是哪个学科单打独斗可以解决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要建强跨学科专业队伍,加强与社科院、科学院、工程院以及其他类型智库的合作,着力在“优”和“特”上持续发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化学科布局和学术方向,形成特色优势研究领域。要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领域,加强对重大专项课题研究的组织策划,强化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协同作战、集成创新,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其他新型智库不同,高校智库还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理应自觉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系统推进,把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列入智库建设议题,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体系和培养策略等各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要鼓励和支持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大学课程建设和实践育人,注重以一流科学研究带动一流人才培养,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调研过程中激发家国情怀,实现科教深度融合。要注重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课堂教学、学术交流、科研探索和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坚持品牌创建,健全对外交流合作机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影响力的集中展现。近年来,我国不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而且不断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已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因此,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智库既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助力地方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方案,又要建立广泛的国际链接,建设性地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首先,基地合作是智库成果持续发挥作用的较优方式,要加强对优秀智库人才和成果的奖励激励,鼓励研究团队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将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方案转化为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其次,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发挥智库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主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网络,通过项目合作、学术研讨、人文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研究和政策对话,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高校贡献。
作者分别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