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三重路径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3年第4期 浏览:113次 发布日期:2023-04-23 18:09:2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迈入新阶段的价值追求和崭新样态,也是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分别提出了“美丽中国”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执政理念和重要倡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时代的发展道路,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对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话语权至关重要,要获得国际生态治理主动权和比较优势,离不开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支撑,而这些都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参与密切相关。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诠释库、理论创新源、人才哺育所,高校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职责和应然使命。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责任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与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一、塑造正确价值观,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展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美好图景和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需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

首先,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课程和教材,突破学科边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教案书写和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要加强教材建设,在课程中积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认知,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方法论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律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深刻阐述“美丽中国”“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理念及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从历史角度讲清生态文明的演进历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化生态文明法规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专题聚焦生态文明动态和前沿问题。还可在高校课程中融入“万物平等”“道法自然”“仁者爱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挖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资源。

其次,群策群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型队伍。要增加投入,完善规划,培育一个具有生态文明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群体。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打牢理论基础。要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因子,激发大学生观照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素养,助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式发展。

最后,要制定校园环保规章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激励机制、参与机制和管理机制,将生态文明因素融入到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形成配合传统课堂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创新模式。有章可循的校园环保规章制度铺展可以发挥生态正义防线和制度保证功能,推动大学生合法有序参与高校的生态文明治理,促进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制度经验规约自身校园空间活动行为,增加对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的遵从度与认可度,进而推动建立运行顺畅、生动活泼、成效显著的生态文明教育大格局。

二、培育生态文明文化,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文化是大学生校园学习和感知的无形场域,生态文明文化的培育可以极大增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感。高校要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文化水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构筑基石。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更新、传播、反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动态和效果,制作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宣传视频,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浓厚文化氛围。运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交互性融合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陷阱,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引领下坚持爱国、友善、诚信、敬业等可贵品格和主体责任,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秉持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理念,坚持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高质量的“绿色校园”、高标准的“数字校园”、高品位的“人文校园”。校园草、路、桥、水、建筑等景观空间布局的合理与美化可以形成节能型校园、生态型校园效应,引导大学生成为潜移默化感知生态文明之美的积极行动者。

三是要将绿色生态文化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绿色文化植根大学生内心。要整合梳理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生态领域通识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考虑开设生态文化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硕博课程或选修课程,整合高校不同院系专家学者的力量和智慧,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一流拔尖创新型“绿色”人才后备队伍。

四是围绕完善生态文化制度、生态立法体系、生态治理体系、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等,建设一批高端智库,找寻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板块衔接点,开展生态文明公共政策研究,服务国家决策咨询,构筑更加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文化范式和文化体系,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态文明思维模式,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益和影响力。

三、汇聚教育多元合力,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要以更实的措施形成多主体共同推进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伟力,让大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智慧,强化主观能动性。

一是高校要精心谋划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有序组织“节约生态环保”“绿色校园”等主题班会和教育活动,充分体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是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履行家庭的生态文明责任,做绿色家庭和家庭生态文明活动的引领者,筑牢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情感基础,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嵌于心的“生活”体验。

三是在社会层面,打破生态文明教育第一、第二课堂边界,大力推进湿地公园、植物园、图书馆、博物馆等生态文明基地建设,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和功能,促进大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持续增强大学生的见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走向长效化和系统化。

四、结论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新思路和新布局,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超越了纯粹物质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呼唤更绿色更美丽的、合作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同时对生态文明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加协调演进的时代要求。推动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三重路径有助于淬炼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智慧和经验,助力世界各国谱写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202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编号:21ZD062)成果]

作者分别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甘小梅  胡   梁]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