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新冠疫情,不能忘却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陈孝平      阅读量:1722      时间:2021-02-04

一、建立长效机制,警钟长鸣

2003年非典(SARS)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广州和北京暴发,但SARS过后在重大流行病的防治工作,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防控与医疗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衔接,没有形成监督协调机制,这也是导致此次新冠肺炎病毒发生初期出现打乱仗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1月21日同济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根据这一情况,1月24日笔者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把发热病人集中在社区,并从社区率先开始排查,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紧接着1月28日武汉开始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排查。直到3月28日,第一列火车开进武汉站,这期间总共经历了60天的时间。

对于重大流行病的防控,做好如下两点至关重要。首先要在社会上加强科普教育,对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都要加强培训。众所周知,流行病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流感、SARS、新冠肺炎、麻疹等,这些病症往往都是在冬春季节流行,而胃肠道的流行病如细菌性疟疾、霍乱等往往流行于夏秋季,这是流行病学的特点。防护措施也非常简单,戴口罩、手卫生,少到人多的地方聚集、管住嘴。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有效的防控并不是那么复杂和困难:一是这次新冠肺炎导致一些医护人员被感染,但是仔细分析,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当中几乎没有口腔科的医生和护士,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职业工作当中就养成了戴口罩和手卫生的习惯。还有一个例子,这次到武汉支援的医疗队员有4万多人,这4万多人在几个月的抗疫过程中,没有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因为这些医护人员进入疫区之后都戴口罩、手卫生、少聚会、管住嘴。这样一看实际上做好疫情防控并不是那么复杂,关键是要意识到问题关键。国家对于医护人员的防控是有明确规定的,面对不同疫情防控的标准也不一样,一般的防控戴口罩就行了,或者是戴手套,这在现有的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里面都有明确要求。

二、医院疫情的布局要常态化

所谓疫情的布局就是在三个区域要有明确的标识,留观病区、病人、医护人员的通道——这些都要有明确标识。医护人员在脱离污染区之后,虽然在潜在的污染区可以脱掉防护品,但工作服、口罩和帽子还要继续戴着,一直到清洁区才能脱掉。这是在这次疫情当中总结出的“三区两通道”经验,可以看到这其中有很多标识是临时设计的,在平时大家没有重视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在平时工作当中就能把“三区两通道”设置好,一旦发生疫情就不至于打乱仗。实际上即使在平时,有一些疾病还是需要严格防控的,比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外科疾病,都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予以防控。

三、医学教育急需改革,特别是要加强“三基”的培训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非常强调专科化的培养方式,临床医生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但从这次疫情来看,缺乏的是复合型高层人才,以及传染病、流行病等多学科知识。另外,国际视野还有待拓宽。目前我国中青年的领军全科专家还很缺乏,一些防控人员不了解医疗,医疗人员不了解防控,普遍欠缺从全面、整体高度考虑问题的意识。这一次援鄂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都是从各医院科室临时抽调,这其中大部分都不是从事传染病、流行病的专家医生,有很多来自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外科,都是非传染病学科的医护人员,因此难免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当然在紧急的情况下,他们也都是经过一个短促的临时培训后才进入战斗岗位的。从平战结合的角度讲,如果我们平时就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防控与医疗相结合的教育,一旦发生重大的疫情就不至于造成较为困难的局面。

疫情期间,笔者曾参加多次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会诊,一同会诊的专家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成都等各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在会诊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大家平时对于自己专科的业务重视得比较多,但是对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却了解不够,造成在处理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甚至是错误。

在专家会诊当日,笔者就提出:对于新冠肺炎目前还没有一种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好“四个平衡”(即免疫平衡、营养平衡、内分泌平衡、水电解质平衡),保护病人的重要器官,包括心肝肺肾的功能,必要时重症病人还需要心肺支持,甚至上ECMO,目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的各个重要器官功能得到维持,提高病人存活率,提高自身抗病的能力,尽最大努力战胜新冠肺炎病毒。在处理过程当中,由于“三基”问题平时强调得比较少,就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状况,比如一些教授医生不会吸痰,一吸病人就呛咳,难以和病人保持很好的配合;但护士去吸,她们和病人之间就配合得非常好,这反映出教授医生在平时工作当中不大重视这些基本操作。有的医生对抗炎和抗感染的概念不太清楚,抗炎并不等于是抗感染,二者不能够等同,这些都是很基础的知识,需要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持续深化。

四、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在疫情中表现非常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这次援鄂的医护人员中有很多是80、90后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愿报名的,他们不叫苦、不叫累,防护服一穿就是好几个小时,无怨无悔。过去我们总认为他们这一代人要么是小皇帝、要么是小公主,通过这次疫情,他们的表现刷新了我们对这一代人的看法,他们体现出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个人担当。有一位年轻医生在抗疫早期主动请缨上防疫前线,而且理由非常充分:第一,现在派到感染病房的非专科医生年资比较低,很多经验不足,我作为一个主治医生经验比他们丰富;第二,我无子无女不需要很多精力牵挂;第三,我还有一个哥哥,万一父母身体有恙,哥哥还可以继续照顾,他们这三句话非常感人。  

自疫情发生以来,一张张逆风前行的请战书,一枚枚勇往直前的红手印,展现了广大援鄂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怀和舍我其谁的勇气,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诠释了护佑生命、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越是艰险越向前,竭尽全力地守护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彰显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

五、军民融合、军民团结

军民团结一起抗疫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在抗疫初期笔者应邀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作鼓舞动员,当时从飞机下来的解放军战士都是医务工作者,看到这一幕令人想到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2020年3月2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引用了这一句诗。这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要军民齐心协力,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所以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新冠肺炎,归根到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外,笔者也应邀向外国友人和朋友们发表了一封感谢信。因为在这次抗疫过程当中,除了有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和地方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守望相助,也得到了国外同行同道的大力支持。所以笔者要对所有在这次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给予帮助的国际医务工作者予以感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