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湿地红色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作者:彭贤则 夏懿      阅读量:247      时间:2019-02-28

 [摘 要]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湘鄂西苏区中心地区的洪湖,其留下的革命遗迹、旧址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洪湖红色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办学理念、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先进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表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洪湖湿地红色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其德育教化、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极开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洪湖红色文化; 洪湖精神 ;校园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2-0082-0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红色文化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它的德育教化、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以洪湖湿地红色文化为例来加以分析。

一、洪湖湿地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涵概

(一)洪湖湿地红色文化的形成

解放前,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十分重要。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由于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取得革命的胜利。洪湖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中心,是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崔琪、万涛、柳直荀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根据中央精神,带领广大军民,通过英勇卓绝的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

大革命失败后,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转入了低潮。但是,在革命低潮中,洪湖地区的一些坚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疯狂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仍在腥风血雨中继续苦斗着。

南昌起义的枪声、党的“八七”会议的决议,给正在坚持斗争的洪湖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8年元月下旬,以周逸群为书记、贺龙为委员的湘西北特委到达洪湖[1],集中肖仁鹤、吴仙洲、贺锦斋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共300余人,称“中国共产党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发动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随后,通过第一次鄂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江、石、监、沔、潜五县联县政府,选举周逸群为主席团主席。联县政府设秘书处、土地、财经、水利、军事、文化各部和政治保卫局。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洪湖苏区的形成。从此,洪湖苏区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28年3月初,贺龙、周逸群等人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在贺龙亲属和旧部的支持下,于3月下旬便组建了一支拥有3000余人、700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1929年6月,红四军攻克桑植县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六七月间,红四军接连取得了南岔、赤溪河战斗的胜利。至此,以桑鹤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便初步形成了。巴兴归、鄂西北等根据地也先后建立。以此为发端,洪湖湿地红色文化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

(二)校园文化的概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前沿,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2]

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和创新者。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并普遍认同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能够起到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凝聚、塑造、导向和激励功能。

对于学校而言,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是学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以促进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以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保证校园文化有一个良好导向。

二、洪湖湿地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红色文化和学风建设相融合。世界观,通俗而言,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对学生的品格成长、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塑造影响功能。

将红色文化和学风建设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具体而言,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可以以当地的红色文化为依托积极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如学校可在劳动节、建党节、青年节等节日举行一些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演讲和红歌比赛,寓教于学,有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动力,将刻苦学习的动力内化成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自我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红色文化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3]。弘扬洪湖湿地红色文化,用洪湖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让红色文化进课堂,用其包含的优秀文化因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宗同根,二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体而言,红色文化进课堂,除了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讲授、播放影片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报校报、校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积极宣传,生动形象和细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指引,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3. 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品格,将红色文化和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洪湖精神的缔造者,而且是实践者,他们时刻都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要求自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洪湖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青年健康成长起来,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一代,他们的道德风尚,将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水平。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将红色文化和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当前高校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实践教育比较薄弱。红色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革命遗迹和英雄遗物、红色事迹等都是极为生动鲜活的学习资料,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细化深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具体而言,可以组织学生去革命根据地参观,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红色革命实践活动,体验当年红军生活、感悟重温红色历史,通过“三下乡”等具体社会实践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历史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革命先烈就是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人生目标、学会奋斗奉献。

三、洪湖湿地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价值 

洪湖地区的英雄儿女“百折不挠、同舟共济、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洪湖精神”,具有浓厚的地方红色文化特点。将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上,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1. 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是红色文化在德育方面最重要的育人价值。人只有以理想信念为前提和出发点,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之所以意志坚定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就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高校文化的个性化、多元化,为学生个体提供了不同的文化选择渠道,满足了学生个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但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文化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作用,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

2. 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艰苦奋斗的教育价值。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根植在国人内心,默默影响着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对培育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至关重要。

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能积极拓展多种渠道进行价值观的学习与选择,也对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起到了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是鲜活的德育素材,应当以红色文化中的鲜活事例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勤俭务实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促使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3. 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爱国主义的弘扬价值。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的强烈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民为祖国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红色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经典事例来教育大学生,使他们感受民族精神力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各种非主流文化盛行的高校,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仍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梦”的实现。经过60多年的建设、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作用。

洪湖湿地红色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能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湘鄂西苏区的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汗水和鲜血谱写的红色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和平年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的热潮中,我们要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苏区的伟大精神,用革命先烈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来滋养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提振我们的精神,鼓舞我们的斗志。将洪湖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促进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与社会实践相连接,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发挥立德树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贤则,余 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以洪湖红色文化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9).

[2]雷艳妮.浅析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

[3]赵洪芳.档案的社会功能和档案意识的培养[J].石家庄铁路技术学院学报,2011,(9).

编辑:李利林,杨一帆

Function of Honghu Wetland Red Culture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eng Xianze, Xia Yi

Abstract: Red culture contains rich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s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western Hunan-Hubei Soviet area, the revolutionary relics, the former site an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carried by Honghu Lake area constitute the Honghu red cultural system.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school's cultural taste, humanistic spirit, school philosophy,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advanced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hool's spiritual outlook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e shall actively promote the red culture of Honghu Wetland into the campus, give full play to its moral education, cultural leadership and value-oriented role, promote the activ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enrich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s on world,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Honghu Red Culture; Honghu Spirit; Campus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 彭贤则(1964-),男,湖北监利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水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及资源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