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状况与对策研究
作者:熊莉 邓帆      阅读量:323      时间:2019-02-28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对武汉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发现,虽然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普遍存在着创新引领创业不足、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滞后等现象。破解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利用“互联网+”推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及资源共享;进一步开发整合教育资源,同时深化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改革;协同社会各界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等途径,以切实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内生动力。

 [关键词]武汉;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2-0101-07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1],且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但推动了人类文明和进步,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曾经被欧洲创新协会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人之一的爱德华·波诺有一句名言:“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2]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知,大学教育才被赋予了重大的使命。回顾现代大学教育200余年的历史,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历史,其中三个最为标志性的事件(表1)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历史过程。

QQ图片20190131152900.png

 由表1看出,两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培养和激发创造力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一直沿着创新、创业、创造的主线,从学术领域走向了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从研究生教育走向了本科教育和普罗大众 ,从科技创新走向了对产品的创新,以及对企业、人生全新价值的追求,最终把传统大学从“象牙塔”推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前沿,把大学教育从知识传承推向了知识传承与创新,也把大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获取者、传承者推向了创新者、创业者、创造者。

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之一。武汉市政府已经明确表态,集中优势兵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3]

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设立专业性创业学院的老牌“211”大学,2016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揭牌。通过小班制创业教育来培养创业专门人才,创业学院面向学生开展创业基础教育,针对有创业特质的学生开展系统化教育,初步形成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自主创业的“三层互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了创新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发展加速器“三级链接”的创业孵化基地[4],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了让学生创业团队能够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最精准的市场信息,不仅与十多家投资公司、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还调集了70多名全校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细致的创业指导。形成了以“通识教育+实验班教育+团队孵化”的塔式创业教育模式[5],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走得更远、更稳,并产生了积极作用(如表2)。

QQ图片20190131153021.png

二、存在的问题

1. 创业氛围不浓,创新引领创业不足。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意识还不强,创业思维还未形成,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学生在创业实践当中,创新内涵还不足,创新对创业的支撑与引领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比如学校扶持的创业项目多数处于门槛较低的服务行业或是小商品零售业,项目本身的技术含量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创新创业真正的涵义。

2.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在我国,高校教师基本上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锻炼,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创业经验方面大多数教师几乎为零。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也是一门新兴学科,高校在80年代并没有相关的、专门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导致现在的创业教育教师在学生时代也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的创业教育。当前,大多数学校创业课程的教师是由经管学院和商学院的教师担任,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理念知识的训练,往往只是接受短暂创业教育培训后就直接给学生授课。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只有小部分教师会在科研和教学中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结合,但是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具有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亟待增加。另一方面,对创业教育内容及其课程缺乏深入研究,课程数量和内容目前还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创业教育精品课程更是亟待建设。

3. 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经济时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2015年“双创”战略提出后,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开展了创新创业活动,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并不到位,具体体现在没有认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导致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学分认定、学业评优等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较多,对于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成果评定的相应配套政策及具体的考核制度都还没建立,未能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无法提升教师参与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4. 国家投入的创业支持资金扶持的项目技术含金量不高。学生创业资金是最棘手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虽在扶持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明显加大,但在“钱怎么投入?往哪用效果会更好?”这些问题上没有相应的、具体的衡量标准,导致很多已投的项目创新力度不强、技术含金量不够高而容易被效仿,导致投入资金在效果上打了折扣。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比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USE”(University of Sheffield Enteprise,在谢菲尔德大学创业)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用以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技巧。USE可以向该校学生提供1000英镑的资金支持,来帮助他们缓解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该资金不仅在校生可以获得,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也可以获得该项资金的支持。但学生不能用这些资金来购买硬件设备,只可以用来进行专利或商标申请、促销活动、软件购买和商业指导培训等事项。即通过设置合理的规则、制度,提高创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1. 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高校学科特色,结合所在学校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科教协同、行业协同、国际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协同:(1)科教合作。大学校内各类科研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开设基地课程,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接纳大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2)行业协同。学校协同各行业单位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开展试点专业和企业学习计划,开设企业自主选修课程,例如:与东风汽车、上海通用等优质企业合作成立创新实践基地。(3)国际协同。学校主动与众多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例如:材料学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可以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发出邀请联合办学。

2. 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尝试创业型人才系统化培养。通过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导师引导学生多做项目,具体可以把创业课程设置为上课一年,跟随课题组做项目三年,设置专门的工商管理(创业教育)学位证书,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修习第二学位,为在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等等。

3.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推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建立教育资源互通、共享的学习模式。推进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的评选与网上展示,积极引进和推进创新创业MOOC、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相应的学分认定制度,促进创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同时充分挖掘教育潜能,鼓励并倡导一门课程由校内老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授课的教学方式。深入推进以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调研报告、创业计划、课程考试等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4. 聘请成功的创业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结合亲身经历为学生授课。武汉是“大学之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毕业于武汉的大学,湖北籍的企业家也不少,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拓宽思维的同时增强他们对创业风险和市场的预判能力。

5. 为创业教育设置专门的首席教授岗位,深化高校教师各项引导激励机制改革。各所高校要建立适应本校发展特色、时代特点和教职工需求的激励体系,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升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幸福指数和成就感。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评优奖励上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把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大赛、创业咨询等列入教学工作量中;鼓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老师将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在自主创业创新基金中设立创业教育课题专项基金;鼓励创业学院以学院聘用制和优课优酬的办法组建校内外专兼职创业老师和创业导师;根据创业教育发展需要,设立创业教育首席教授、产学研教授、学科责任教授岗位。

6. 社会各界协同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科技孵化企业及高等院校应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并长期坚持此系列工作,以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协同社会公益组织主办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投资机构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举办讲座;科技孵化部门定期主办创新创业成果展、组织大学生参观创新创业园区、举办科技文化节等创新创业活动。

7. 加强创业园硬件建设环境,提高园区功能,以学校为单位成立“孵化服务公司”,更好地服务各创业团体。各高校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在创业园成立“孵化服务公司”,公司以提供基础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7大服务功能为主,为创业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创业园、企业孵化器、发展加速器的逐步服务实践平台,并实现对创业园的专业化管运。“孵化服务公司”可以在学校组织“项目路演沙龙”,集思广益,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在项目路演的过程中开阔思路,又可以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组织投融资对接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解决“融资难”提供路径;在协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办理工商注册、代帐业务,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向大学生创业团队宣讲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协助各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各专项基金的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的同时也解决其部分经费问题。

8. 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赛事,发现和培养比赛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并给予各项服务和支持[6]。学校应在各方面为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造有利条件,创业大赛可以为大学生创业积累经验,增强创业信心,对于在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团队成员,学校可制定出相应的积分政策,如优先保研。依托赛事发现和培养比赛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找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尽量帮助他们规避风险、绕过失败,让他们少走弯路。

“大学之城”的武汉高校云集,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自“双创”战略提出以来,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我们在审视政策有效性的同时,还需关注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是否发挥主动作用,警惕出现名义上“加强”而实际上“虚化”乃至“落空”的现实问题,切实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内生动力[7]

[参考文献]

[1]巨 子.《纽约时报》称“创新是门学科”迟早会成为大学的专业[EB/OL].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b4d890102woa1.html.

[2]陈荣涛.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美术文献,2018,(3).

[3]叶 毅.一位海归委员的创业之路[J].武汉文史资料,2018,(2).

[4]刘志伟,邹 星.武汉理工:学生可以零费用使用专利创业[N].科技日报,2016-10-12.

[5]黄 哲,易继华.武城院10月孵化63家企业[N].长江日报,2017-08-07.

[6]郭凯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8,(14).

[7]姚 昊,叶 忠,卢红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25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8,(12).

编辑:汪智力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Wuhan City

Xiong Li, Deng Fan

Abstract: China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like lack of innovation-leading entrepreneurship, weak resources of career start teachers, not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lagged-behind policies and syst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by integrating resources; optimiz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based on innovative education; use "Internet +"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resource sharing; further develop and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le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college teachers; coordinate with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organize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build a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main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Wuha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trepeneurship Education

[作者简介] 熊 莉(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