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国有企业改革活力
作者:李正欣 楼羿      阅读量:450      时间:2019-02-28

 [摘  要]企业家是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核心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以更好地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不可替换的地位。当前,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当通过实施多种激励性和保障性措施,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转变舆论宣传思维,以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国有企业改革活力,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国企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2-0115-06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40年的风雨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为了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9月8日颁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家的定位和作用。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不可替换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体现出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和发挥对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2018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提出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正因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和改革进程的关键引擎,因此,如何使国企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国企改革活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摆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回顾

 企业家精神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家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发展,还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库兹涅茨型成长[1]。回顾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良好的能力素质或精神特征,包括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等[2];一些学者扩展研究角度将企业家精神放到社会大生产的领域中,将企业家精神纳入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等相并列的生产要素里[3];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建立“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坚强的意志等[4]。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家精神进行诠释和分析,但无论企业家精神是如何界定的,可以达成一致共识的是:在宏观层面,企业家精神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5];在微观层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工商企业实践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与运用对企业个体的扩张和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实证检验[6]。通过梳理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和论述,可以将企业家精神界定为以创新精神为内核,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和担当责任,善于管理和组织企业资源实现战略目标,乐于履行社会职责和奉献等内容,即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综上,可以充分肯定企业家精神带来的收益递增效应。为了更好地解决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缺乏活力和动力的问题,笔者将在对国有企业家精神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寻找问题症结并尝试解决,以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参考。

 二、国有企业家精神辨析

 有学者认为,由于国企领导干部是由党的组织部门考察提名并由政府人事部门任命的,一些国有企业依旧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管理领导干部,因此,国企领导干部并不属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对象[7]。这种观点经不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企业家不应以所有制成分作为标志进行区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8]“两个毫不动摇”不仅明确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明确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市场经济主体。基于此,企业家精神不能也不可能仅限于民营企业中,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可以存在并且弘扬、发挥、发展企业家精神。

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创新、坚持、奉献和付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处于从传统国营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转变的过程,既有提升企业利润的压力,又要面对市场剧烈竞争的风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多重困难,还要承担维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保障社会稳定等任务,这些问题无不考验着国有企业家大胆改革、敢于创新、担当责任等性格品质。因此,相对于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在企业家精神层面应具有更高的标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广大领导干部应该是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9]。因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可以总结为:胸怀大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奋勇开拓的进取精神,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担当负责的奋斗精神,对党忠诚、清正廉洁的奉献精神。

 三、国有企业家精神有待进一步弘扬

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都在提倡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但是依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1. 鼓励激励不充分。国企饱受“重公平、轻效率”的诟病,主要是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鼓励激励。国企领导干部需要落实政治责任、盈利责任、社会责任等多重责任,而考虑到其个人收益与经营资产规模、承担责任范围以及授权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目前的鼓励激励措施与其工作任务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匹配偏离”。一是因激励不足导致的偷懒行为,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等尴尬格局,正是基于国企领导干部收入的边际收益小于其闲暇的边际收益,当相对较低的收入不足以补偿投入成本,也体现不出自身价值时,领导干部倾向于选择偷懒行为,国有企业发展缺少关键引擎和活力也就成为了必然结果。二是因任期限制导致的短视行为,国企领导干部受到在职任期规定的限制,往往倾向选择投资回报速度快的项目和领域,确保自己能够满足任内业绩考核的要求,这点在领导干部职业生涯末期显得尤为明显,而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潜力,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现有业绩考核的要求错误地引导了领导干部采取短视行为,而这也是作为“理性人”的必然反应。

2. 容错纠错未明确。根据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基于双因素理论,保障机制的设定和运行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产生较为显著的“倒 U 型”作用,即适当的制度约束会增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制度约束不当时则会抑制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形成负面效果[10]。在现实状况下,国有企业在党建工作、国企改革、企业发展规划、绩效考核、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往往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制度的刚性约束,正是因为针对国企的约束性制度和措施过于刚性,相应的激励措施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必要的容错纠错机制未明确,导致国企领导干部的逆向选择和对风险厌恶。一方面,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不愿意承担打破惯例的成本,消极应对改革,产生了“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锐意改革,突破原有的制度藩篱和利益格局,但是触动和得罪了某些既得利益者,遭到被暗地里掣肘的困难局面,因此造成了领导干部的风险厌恶,直接导致了“坐吃山空”的保守性行为。

3. 选人用人不科学。由于我国国企在选人用人上长期采用行政官员供给配置机制,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之间可以实现“等价互补”“交换补偿”[11],导致国企内部缺乏实质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基于国企领导干部的来源分析[12],所谓“内部经理人”主要由各级管理人员、党政干部、业务能手、技术专家等组成;所谓“外部经理人”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培养出的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等。在这种“二元经理人市场”里,“由外向内”的人才交流和沟通存在巨大的障碍和壁垒,而“内部消化”“由内向外”则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情况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内部经理人”可以利用身份在企业内“无限停留”,维持自己收益,并在无形中阻碍了企业发展;当国企急需“新鲜血液”填补管理人才、业务人才、技术人才的空缺时,由于“外部经理人”受到身份阻碍,不能投身到国企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之中;此外,一些“内部经理人”在看到国企内外市场变化时,可择机退出国有企业转入“外部经理人”,这不仅造成了国企人才“失血”,也造成了技术专利、市场资源、管理经验流失。

4. 舆论宣传不到位。很多国有企业往往忽视舆论宣传工作,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国企领导干部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个群体根据有限信息对另一个群体形成主观色彩浓烈的印象[13],经常会发展成为群体之间偏见和歧视。客观上看,国企领导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兢兢业业、恪守职责、肯干实干的群体,但是考虑到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导致其倾向于“不发声、不宣传、不推广”,往往容易错失对国有企业和国企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宣传;一些技术先进、业绩优秀的领导干部,深受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加强自身正面形象的报道并不重视,难以在社会公众中树立楷模和榜样;而当舆论宣传建构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负面形象后,往往采取回避、拖延甚至是封杀、对抗的态度进行处理,这种舆论宣传方式在网络媒体盛行的当下,无疑对刻板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助于国企领导干部的形象转变,更有损于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四、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的措施及建议

 为了更有效地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有必要对激发国有企业家精神的措施及建议进行探讨。

1. 增强激励创新机制,鼓舞国企领导干部的活力和动力。国有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胸怀大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尊重和保护国企领导干部的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贯彻到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和企业文化中,能够鼓舞国企领导干部的活力和动力,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变革。针对部分领导干部在国企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懈怠行为和短视行为,应探索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将企业发展战略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与领导干部的年度业绩考核、三年战略指标考核、五年任期考核等挂钩,推动和引导领导干部兼顾年度短期业绩、中长期战略协同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期股期权、岗位分红、激励基金及合伙制等长期激励方法对领导干部长远目标的规划和实施行为进行激励,促使领导干部持之以恒地干事创业,防止出现“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短平快”等问题。

2.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增进国企领导干部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家精神中的不畏艰难、奋勇开拓的进取精神,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能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质量提升。为了有效解决领导干部逆向选择和风险厌恶的问题,应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工作原则,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增进国企领导干部的信心和决心。具体而言,一是把握客观公正的区分判断原则,尊重企业发展历史,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性质后果等方面因素,准确将“三个区分开来”应用于领导干部的容错研判中;二是明确适用于容错纠错机制实施的具体情况,细化领导干部在改革进程中容错纠错机制的条件和情形,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工作原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三是坚持“容错非纵错,纠错需改正”的核心要义,容错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坚决杜绝“原则性”“颠覆性”错误,防止出现动摇企业根基的根本性问题;四是合理运用容错纠错的认定结果,严格区分领导干部的失误错误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容错结果作为业绩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3. 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提升国企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充分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中的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担当负责的奋斗精神,以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和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效率变革。为了切实解决国企领导干部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问题,既需要加强“内部经理人”的培养锻炼,也需要拓展“外部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渠道。在加强“内部经理人”的培养锻炼上,一方面要强调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职业修养和道德品行教育,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和党性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干部的学习能力、政治领导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市场洞察能力、战略决断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在拓展“外部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渠道上,扩展职业经理的选聘范围和竞争上岗的比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突出特点和业绩贡献的职业经理人;根据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值制定市场化的薪酬标准;制定完善的约束和考核机制,对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进行科学控制和评价。

4. 改进舆论宣传机制,扭转国企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地位。为了改变社会公众对国企领导干部的刻板印象,需要加强品牌宣传和形象宣传,树立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模范榜样,宣扬国有企业家对党忠诚、清正廉洁的奉献精神,以更好地创造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在国有企业家精神的品牌宣传上,可以总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所独有的企业家精神内核,打造成为特色品牌进行宣传,如浙江的“四千精神”,既简明扼要地突出了当代浙江国有企业家精神的独特之处和时代特征,也具有很好的宣传、示范和传承效应。在国有企业家精神的形象宣传上,既要对提升和发展国有企业市场份额、营收利润、战略布局等进取型领导干部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和弘扬,也要深入挖掘处理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扭转国有企业长期亏损局面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激励广大国企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

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成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国有企业家精神,以更好地调动国企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我国努力将国有企业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蓝图上,应当充分将国有企业家精神,将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融入到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上,激发国有企业改革的活力,从而营造一种争优创先、带动更多的国企人参与到干事创业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富强.如何引导“企业家精神”的合理配置——兼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J].教学与研究,2018,(5).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萨 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汪辉平,王增涛.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吗?[J].南开经济研究,2018,(4).

[6]陈俊龙,齐 平,李夏冰.企业家精神、企业成长与经济增长[J].云南社会科学,2014,(3).

[7]张维迎.从制度环境看中国企业成长的极限[J].企业管理,2004,(12).

[8]本报评论员.“两个毫不动摇”必须长期坚持[N].人民日报,2018-09-29.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李新春,苏 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J].经济研究,2006,(2).

[11]柯江林,张必武,孙健敏.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换、高管团队重组与企业绩效改进[J].南开管理评论,2007,(3).

[12]郑志刚,梁昕雯,吴新春.经理人产生来源与企业未来绩效改善[J].经济研究,2014,(4).

[13]阮小林,张庆林,杜秀敏,崔 茜.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4).

编辑:汪智力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and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Li Zhengxin, Lou Yi

Abstract:  Entrepreneur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enterpris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t was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at the purpose of "inspiring and protecting entrepreneurship" is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o better build China's modern economic syste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and have an irreplaceable status.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 should implement a variety of incentive and safeguard measures, improve the fault-tolerant and error-correct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selecting and employing people, and change the propaganda thinking of public opinion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and stimulate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作者简介] 李正欣(1973-),男,江苏淮安人,江苏省国信集团发展规划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楼 羿(1987-),男,河南三门峡人,江苏省国信集团发展规划部审计师,管理学博士。